【摘 要】
:
目的:通过采用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措施对下肢静脉曲张中危血栓风险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比较两种不同的预防措施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DVT的发生率的差异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采用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措施对下肢静脉曲张中危血栓风险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比较两种不同的预防措施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的DVT的发生率的差异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二聚体等,分析比较两种不同预防措施的临床意义及影响,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此类患者术后DVT的预防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对象为2019年5月17日至2019年12月7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的我院血管外科收治并接受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中危血栓风险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此次研究。其中男性64例,女性76例,完善相关术前检查,收集患者基础资料,如身高、体重、BMI、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CEAP分级、Caprini评分。将1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0例。试验组中男性2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55.76±6.75)岁;对照组中男性3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54.09±7.93)岁。通过术前收集两组患者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患者使用达比加群进行预防抗凝,每次剂量110mg,每日一次,术后6h第一次用药,以后每24h给药一次,连续预防用药5d。对照组患者不使用药物抗凝,仅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对下肢进行血栓预防治疗,术后6h予以间歇充气压力泵,调节压力参数30-40mm Hg,每天一次,每次15min,连续使用5d。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d、第5d复查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术后第30d复查凝血功能、D-二聚体及下肢静脉彩超,明确术后有无DVT形成及了解患者术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变化情况。本研究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数量表示,两组样本间基础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结果:试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共3例,发生率为4.3%,均为无症状性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共10例,发生率为14.3%,且均有临床症状,其中1例为左下肢混合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余9例均为肌间静脉血栓,10例发生DVT的患者均有下肢疼痛症状。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d的PT、INR、APTT、TT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5d的PT、INR、APTT、TT及D-二聚体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0d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T和INR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中危血栓风险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达比加群试验组对术后DVT的预防作用要优于间歇充气压力泵的物理预防对照组。2.达比加群会延长患者凝血酶时间,而对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无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t(6;11)(p21;q12)/TFEB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简称t(6;11)肾细胞癌)是2016年WHO肾肿瘤分类中新增的一种肾肿瘤亚型,临床罕见,目前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相关诊治经验尚且不足。本文旨在通过探讨t(6;11)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我院诊治的1例被诊断为t(6;11)(p21;q12)/TFEB基因融合相
目的研究探讨骨强度几何力学指标评估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骨质疏松的价值;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骨强度的危险因素;探索2型糖尿病身体成分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强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研究。入选了342例T2DM患者,男性134例,女性208例。完善身体成分分析75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36例。采集身
目的:1.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调适的多源性影响因素,初步构建压力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调适作用的路径模型。2.对构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压力对心理调适作用的路径模型进行实证,深入探讨心理调适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汉化韩版《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调适量表》,并进行中文版《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调适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前译、回译、专家委员会审查、预实验形成中文版《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调适量表》,运用内
牙外伤是儿童和青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上颌中切牙,其次为侧切牙。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齿折断或牙齿松动、移位、脱出,若外伤造成牙体组织缺损较多,可导致牙本质、牙髓暴露,严重时可继发恒牙的牙髓病及根尖周病。年轻恒牙外伤,可能导致牙根不能正常发育,甚至牙齿缺失,对儿童的牙齿排列、咬合以及生长发育均产生影响。牙外伤还常伴有牙齿支持骨组织损伤和面部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外伤可引起瘢痕、感染和面部畸形等,影响面
目的:明确在穿支皮瓣术前定位中B-flow对比CDFI的优势及是否可以替代CEUS,构建B-flow检测皮瓣穿支的方法学,探讨这种方法的应用。方法:选取30例于本院接受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分别用B-flow、B-flow增强、CDFI和CEUS四种模式检测皮瓣供区的穿支血管数目;并根据穿支血管的内径、走行、峰值流速、RI等指标选择最优穿支血管,再用四种模式检测最优穿支血管区域脂肪层内小血管数目,
目的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阿霉素(多柔比星)建立心衰大鼠模型,并探讨心衰大鼠心肌中β3-AR、PI3K、pAkt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将14只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6周)随机分为心衰组9只,对照组5只。心衰组大鼠给予腹腔注射多柔比星,剂量为1mg/kg;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2次,共8周,给药结束后观察3周,监测大鼠一般情况、初体重、终体重、运动耐力、心脏重量、左心室肌最大厚度值、
目的肿瘤是多基因变化导致细胞周期紊乱、失控性生长所致的一类疾病。细胞周期受一系列因子的共同调控,其中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首推细胞周期蛋白D1(编码基因:CCND1)。现有临床数据表明,CCND1扩增不仅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更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原发耐药的潜在机制。本研究旨在探索实体瘤中CCND1扩增发生率及其与
研究目的: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难治性的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是目前IC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肿瘤的高侵袭性导致手术预后较差。绝大部分患者在疾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切除机会的患者主要采用以化疗为主的保守治疗,因此ICC细胞的耐药性严重影响此类患者的生存时间。ICC细胞多呈现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但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较多研究证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人群的角膜厚度变化,探讨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参数与眼部参数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到2019年7月期间,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行多导睡眠监测,AHI(呼吸紊乱指数)≥5并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并根据AHI严
目的2017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中提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本实验前瞻性收集流行病学资料评估该系统在福建海岛胃癌风险人群的价值,同时分析福建海岛地区胃癌及癌前病变人群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与正常人群的差别,明确福建海岛人群胃癌及癌前病变所特有的危险因素可为进下一步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福建海岛高危人群胃癌及癌前疾病的危险因素调查2019年04月-06月在莆田南日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