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和环境等多因素作用下T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当前不管是内用药还是外用治疗都不能完全根治银屑病,自然缓解病例非常少,在需长期甚至终生治疗的情况下,选择有效而副作用少又经济的治疗方案成为客观的需要。在我国,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药治疗银屑病毒副作用少,疗效持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中药治疗银屑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对银屑灵片处方进行配伍筛选,寻找最佳处方组成。探讨银屑病中医证型与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分期的相关性,了解银屑病中医证型在人群中的分布,对银屑灵片优化方的应用提供参考。并将银屑灵片优化方运用于临床,对其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及初步安全性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1实验研究:1.1银屑病不同环节或表现的病理模型的建立,包括瘙痒模型,小鼠鼠尾颗粒层形成模型,以观察银屑灵片对瘙痒模型和鼠尾鳞片颗粒层形成模型的影响。1.2对处方中药物,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选择L12(211)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进行组方配伍的初步筛选。1.3对银屑灵片原方、银屑灵片优化方和作用显著方再次进行药效学实验,验证正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的临床研究方法,对280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及调查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患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医生评价指标,包括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第三部分为患者自评,包括VAS (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和患者或家属对疾病目前状态的总评、心理状态自评包括SDS量表和SAS量表。统计学方法包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以及非条件逐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分析。3临床探索性试验:采用描述性研究的临床试验性研究方法,即Ⅳ型设计方案。纳入22例合格受试者,服用“银屑灵片优化方”,进行为期2个月的临床观察,服药后1个月、服药后2个月作为观察时点,记录PASI评分、DLQI评分及不良事件观察表等,以期初步观察“银屑灵片优化方”的临床疗效及初步安全性。结果3.1实验研究:3.1.1银屑灵片低、中、高剂量组对右旋糖酐诱导释放内源性组胺动物瘙痒模型具有较好的止痒作用,其中银屑灵片中、高剂量与扑尔敏作用相当。银屑灵片高剂量组对外源性组胺的释放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其与扑尔敏作用相当。银屑灵片高剂量组在止痒方面的作用明显优于迪银片。3.1.2银屑灵片各剂量组对小鼠尾鳞片颗粒层的形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银屑灵片高、中高剂量组的作用明显优于迪银片,而中、中高、高剂量组的作用与甲氨蝶呤组的作用相当。银屑灵片中、中高、高剂量组作用优于低剂量组,但各组间作用相当。3.1.3根据正交拆方后实验结果,银屑灵片拆方中止痒的最优组合为乌梅、甘草、紫草、金粟兰、土茯苓。促进小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最优组合是赤芍、土茯苓、莪术。综合两组实验结果,确立银屑灵片优化方处方组成为:赤芍、莪术、乌梅、紫草、金粟兰、土茯苓、甘草。3.1.4以瘙痒模型比较银屑灵片原方、银屑灵片优化方与拆方后药效最优方之间的药效学差异,观察结果提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银屑灵片原方、银屑灵片优化方、拆方后药效最优方组均与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灵片原方、银屑灵片优化方与拆方后药效最优方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银屑灵片原方与银屑灵片优化方对小鼠瘙痒模型的止痒作用相当,说明正交结果可靠。3.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3.2.1 (1)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型与疾病分期的分布规律:本次调查显示,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以血瘀证最为常见,占69%;疾病分期中以稳定期最为常见,占58%。据本次调查结果推测在寻常型银屑病的人群分布中,血瘀证与稳定期的病人所占比例最高。(2)中医证型与疾病严重程度关系探讨:通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间各项病情评判指标的差异,可得三种证型的PASI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风热证的PASI评分最高,血瘀证次之,血燥证最低。且除头部外,与上肢、躯干、下肢的PASI评分严重度对应。因此,可以推测风热证的患者病情较重,血瘀证次之,血燥证最低。通过三种证型影响因素的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看出PASI躯干评分与VAS评分越高的患者,患者为血瘀证的可能性越小;PASI躯干评分与VAS评分越高,患者为风热证的可能性越大,但由于这两个变量的OR值接近1,提示这两个变量为风热证的低度相关因素;PASI躯干评分与VAS评分越高,得血燥证的可能性越大,年龄分段的值越高患者为血燥证的可能性越小。(3)中医证型与银屑病分期的关系:证型与银屑病分期的对应分析显示: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3.3临床探索性试验3.3.1依从性分析:22例受试者中21例患者完成试验,根据面询法及患者用药日记统计结果,95%患者依从性好。3.3.2疗效分析:(1)22例受试对象疗前与疗后1个月、2个月的PAS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治疗后1个月,14%的受试对象达到了PASI-75,43%的受试者达到PASI-50,PAS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平均改善了28%;治疗2月后,10%的受试对象达到了PASI-75,30%的受试对象达到了PASI-50, PASI评分与疗前相比平均改善12%。(2)治疗后1月与治疗后2月DLQI评分改善率分析可见,治疗1月后,受试对象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平均改善了10%,改善最显著的受试对象达73%;治疗2个月后,受试对象的生活质量评分平均改善了12%,改善最显著为89%。(3)三种证型治疗后2个月的DL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热证的评分最高,血瘀证次之,血燥证最低,提示风热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最差,血燥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较好。3.3.3初步安全性分析:本次试验全部观察病例未有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初步显示安全性好。结论4.1实验研究:银屑灵片具有止痒及促进小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作用,以此为病理模型筛选出的“银屑灵片优化方”药简而力宏,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潜力和价值。4.2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血瘀证与稳定期的病人在本次研究中所占比例最高。不同中医证型间银屑病的疾病严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证型与银屑病分期可能有对应关系,对应分析显示:风热证与进行期相关,血瘀证与稳定期相关,消退期与血燥证相关。4.3银屑灵片优化方经实验验证并运用于临床探索性试验,初步显示本处方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