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酸钙普遍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壤中,它对植物的营养、碳的沉积、景观年龄、古气候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土壤碳酸钙的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包括非生物过程和生物过程。碳酸钙形成的非生物过程已有大量的研究,而生物过程目前尚无定论。理论上,土壤有机质在成土碳酸钙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但这需要实验证实。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的腾格里沙漠半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群落、固定风沙土上的油蒿+冷蒿群落和淡棕钙土上的猫头刺群落(3个样地面积均为80 m×80 m,每个样地内含400个4 m×4 m的样方)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我国干旱区成土碳酸钙的形成机制。
1.在油蒿+冷蒿群落内,调查了样地中油蒿和冷蒿的密度,采集0~5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脱氢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研究了脱氢酶和有机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油蒿和冷蒿的分布格局影响了有机质的分布格局,进而影响了脱氢酶的分布格局。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脱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关系,脱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的基台值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有机质为脱氢酶提供反应底物,脱氢酶促进有机质的分解。
2.测定了3个群落中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碳酸钙的含量,数据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对有机质和碳酸钙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碳酸钙分布的集散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区域,碳酸钙的含量也较高。描述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有机质含量还是碳酸钙含量,其变异系数都是先增大后减小,即油蒿+冷蒿群落中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表明该群落中碳酸钙的斑块状分布较明显。空间异质性计算结果表明,3个群落内有机质和碳酸钙的有效变程、分形维数和空间异质性比都体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这说明有机质和碳酸钙的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
3.对3个群落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碳酸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钙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碳酸钙的含量均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进一步分析,从油蒿群落到油蒿+冷蒿群落再到猫头刺群落,有机质和碳酸钙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的累积为碳酸钙的累积奠定了基础,干旱区成土碳酸钙与有机质具有密切关系,有机质是成土碳酸钙形成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