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的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资源效用与持续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k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状态和水平,也即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依存的摇篮,而生物多样性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即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被视为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保护着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及濒危物种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地球陆地最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本文选取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综合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效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资源效用与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解释了人类可以理性地对自然保护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缓解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利用森林资源的压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承载力范围之内,受到的“干扰”所引起的一般性“涨落”会被森林生态系统所吸收,就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已经形成的耗散结构。在承载力的临界点,各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效用达到最大。相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超过承载力范围时,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熵会逐渐增加,由有序变为无序,直至达到熵最大的平衡态,也即是森林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直至崩溃。   通过对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社区居民素质、经济发展、政府决策的分析,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正确的看待社区居民素质问题,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不是没有文化和素质,相反他们拥有自己的乡土知识和文化,并且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二是对自然保护区威胁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政府的经济决策失当。   最后提出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是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2013年开始在开化县等地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工作,以期在一个更广的地域范围内实现完整的生态保护补偿体系。总结、吸收生态保护补偿的经验,基于县域和农户两个层面分析生态保护补偿的效果,对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对浙江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实践发展历程分析的基础上,分别
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一个具体产业的发展问题,是一个新课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该理仑认为,在产业不发生异化的情况下,产业一般都会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如果发
水稻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主导地位。我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众多的农产品中,稻米消费量最大,大众自古以来对稻米都有永恒和巨大的消费需求。湖南是水稻生产的适宜区域,自然条件优越,稻作历史悠久,水稻种植技术水平高。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湖南的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一直名列全国首位,但湖南米业市场竞争力弱,高产量并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心血站岗位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岗前培训工作以及技能技巧的岗位培训.文章紧接着阐述了中心血站继续医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为: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