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社会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一定的状态和水平,也即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依存的摇篮,而生物多样性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即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被视为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保护着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及濒危物种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地球陆地最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本文选取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综合应用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生态学理论以及效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资源效用与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解释了人类可以理性地对自然保护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缓解因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利用森林资源的压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承载力范围之内,受到的“干扰”所引起的一般性“涨落”会被森林生态系统所吸收,就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已经形成的耗散结构。在承载力的临界点,各种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效用达到最大。相反,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超过承载力范围时,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生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熵会逐渐增加,由有序变为无序,直至达到熵最大的平衡态,也即是森林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直至崩溃。
通过对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社区居民素质、经济发展、政府决策的分析,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正确的看待社区居民素质问题,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不是没有文化和素质,相反他们拥有自己的乡土知识和文化,并且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二是对自然保护区威胁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和政府的经济决策失当。
最后提出实现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从而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协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