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对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作用越来越突出。乡村旅游经济学作为旅游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而兴旺起来,且出现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对乡村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在理论探讨的层面,用大量的数据来定量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具体影响是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本研究利用大量统计和实地调查数据,在分析京郊区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和村庄作为研究案例,利用E-G两步协整检验法、格兰杰因果分析法、面板协整检验法、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等计量经济分析法以及熵值法、集对分析法、障碍度分析法等方法,重点、系统和定量地探讨了2004~2015年京郊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及农村各行业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民俗户与非民俗户收入情况,并探索性地对民俗村的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京郊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状况:2006-2015年,京郊乡村旅游总收入整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长速度波动较大。京郊区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距在2006-2010年快速缩小,之后差距变化缓慢。从空间分布来看,2006年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及低水平区县均呈“斑块”离散分布,到2015年,演变为高水平与低水平区县分别都呈“连片”状相对集中分布,且高水平区县全分布在北部,低水平区县全分布在南部,南北的发展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第二、通过对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的7个民俗村的2004-2015年的旅游及农村经济发展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各村的乡村旅游总收入与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所有民俗村的乡村旅游发展都构成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单向格兰杰因。同时在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年均值大于0.2的民俗村,都存在从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动态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发展能显著的缩小石城镇的城乡收入差距。其中系统广义估计得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每提高1%,石城镇的城乡收入差距将缩小约0.784个百分点。第三、通过对石城镇石塘路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及各行业的关系研究发现:2005~2014年,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曲线呈现出M型,波动较明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农业、渔业、商饮及服务业中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基本都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交通运输行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商饮业的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年均值分别达到0.53、0.39、0.20,乡村旅游发展对此三行业的影响大。第四、石塘路村乡村旅游发展对普通农户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影响,民俗旅游户与非民俗旅游户的经济收入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差异变化主要表现为:2004~2015年期间,民俗户的户均收入至少为非民俗户的1.25倍,最高达到1.54倍。民俗户与非民俗户的相对收入差距的呈阶段性波动变化。民俗户与非民俗户的户均收入的绝对差距一直在扩大,但扩大的速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第五、2004~2015年期间,石塘路村乡村旅游经济系统的脆弱性指数在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胁迫因素的影响下,其变化曲线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呈现先降(2004~2007)-后升(2008~2010)-再降(2011~2012)-再升(2013~2015)的W状。乡村旅游经济系统的敏感性和应对性共同决定了脆弱性的大小,但脆弱性指数的变化走势主要受到敏感性指数的影响,而应对能力指数则起到调节作用,且调节能力逐步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