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蜂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蜂产品,而且可以为许多重要经济作物进行授粉。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us,1793)是我国的本土蜂种,它已高度地适应了我国的环境条件,并且具有其它外来蜂种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但近些年来,由于疾病、农药和外来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中华蜜蜂在我国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急剧下降,甚至达到濒危的程度,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蜜蜂肠道中共生了大量细菌,具有为宿主提供营养、抵抗病原菌的入侵等多种功能,但肠道菌群的失调可以引起多种疾病。所以,对蜜蜂肠道菌群进行深入研究,可用于一些病害的防治。但目前对中华蜜蜂肠道菌群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实验以封盖一日龄蛹、破巢幼蜂及采集蜂三个重要发育时期的蜜蜂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分离培养和PCR-DGGE技术与16S r DNA测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华蜜蜂在其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动态变化。首先,通过传统分离培养和16S r DNA结合的方法,对中华蜜蜂的肠道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0个菌属,分别为Bacllius、Brevundimonas、Micrococcus,Enterococcus、Xanthomonas、Pseudomonas、Aeromonas、Serratia、Pantoea和Enterobacter,其中的7种属于变形菌纲。通过对三个时期中蜂肠道微生物种类及丰度进行比较后发现:封盖一日龄蛹和破巢幼蜂肠道菌群结构较相近,优势菌均为Bacillus;而采集蜂肠道内菌群较为丰富,其优势菌为Enterobacter。其次,通过PCR-DGGE和16S r 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蜂肠道中包括可培养和不可培养的总菌群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华蜜蜂肠道内共检测到了10个菌属,分别为Gilliamella,Snodgrassella、Carnobacterium、Neisseriaceae、Janthinobacterium、Frischella、Pseudomonas、Lactobacillus、Lactococcus和Leuconostoc。其中,Gilliamella和Snodgrassella是蜜蜂体内特有的菌属,而Lactobacillus、Lactococcus和Leuconostoc则为蜜蜂肠道的益生菌。利用Quanty One软件对DGGE图谱深入分析,计算不同生长时期中华蜜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结果显示:封盖一日龄蛹和破巢幼蜂的肠道菌群较为相似,优势菌属菌均为Snodgrassella和Pseudomonas;而采集蜂的优势菌属为Gilliamella和Snodgrassella。综上,本课题对中华蜜蜂肠道菌群结构组成进行了初步的探究,这将为提高中华蜜蜂环境适应性和病虫害的防治及蜜蜂肠道微生态制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