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近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开发强度大,不当的城市建设不但造成河湖水系面积的锐减,忽略了城市的景观生态需求,导致了城市原有的自然水文生态稳定性的破坏,为城市水安全埋下隐患,使其经受着干旱、雨洪、内涝等多方面的考验。随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认为城市的传统风貌及历史水系格局是城市适应自然本底的宝贵资源,是解决现代城市建设水问题的尖锐矛盾的典型范例。因此,探究古代城镇的水适应性景观的形成过程十分必要。古人在长期的理水、治水、与水共处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集中体现在城市选址、布局、建筑组团、农业耕作制度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水适应性景观。保护和利用这些传统人类社会适应自然环境机制的智慧结晶,是应对当今城市气候变化、旱涝灾害等生态问题的新思路,也是弹性城市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立足于国内外学术领域对水适应性景观的探讨与研究,从实体角度及理论经验及管理制度方面提出了水适应性景观的概念内涵,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方志、古代地图文献等资料,明确了我国城镇水适应性景观的表现特征的分类、分布特征,即适应旱涝双重威胁、适应洪涝威胁为主、适应干旱威胁为主的水适应性景观。而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典型案例:以适应旱涝威胁为主的晋中、以适应洪涝威胁为主的红河县、以适应干旱威胁为主的海原县等三个案例,从影响其水适应性景观形成的因素入手,分析选址营建、城镇布局、院落建筑、农田水利等四个方面表现特征,从而形成了适应当地影响因素的不同类型的适应方式体系,并通过对比各类水适应性景观的异同,得出不同影响因素与表现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以降水量、海拔高度及坡度因子主导城镇选址及布局。最后,本文着重从选址营建、城镇布局、建筑组团、农田水利等不同尺度,分别探讨水适应性景观表现特征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水适应性景观是人类社会与水环境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深入研究古代城镇的水适应性景观,有助于借鉴古代城市建设规划及布局的智慧,形成对现代城市抵御旱涝灾害的城市规划布局等方面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