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成名作。小说由七本书构成,描述了小巫师哈利·波特和他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朋友罗恩·韦斯莱、赫敏·格兰杰的成长历险故事。黑巫师伏地魔妄想永生并征服世界,哈利·波特是他达到目标的唯-阻碍,两人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七年的较量。《哈利·波特》这部以儿童作为主要角色的小说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甚至许多成年人也对它爱不释手。小说一出版就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系列小说。至今已被翻译成67种语言,在全世界的累计销量达2亿多册。《哈利·波特》掀起阅读狂潮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作品文本世界的成功构建。如果用J.R.R托尔金的童话理论来解释,那么罗琳是一个成功的“次创造者”。她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幻想因素的第二世界,同时又加入了大量的现实元素。在她的文本世界中,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并存,普通人和魔法生物生活在同一个空间。罗琳巧妙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使她的故事更可信。当阅读这部幻想小说的时候,读者愿意去相信故事里发生的事情,被故事吸引,然后融入到故事的发展中,进入到一个有真理有意义的想象世界,在阅读过程中重新思考生命的内涵。论文尝试通过托尔金的童话理论来分析《哈利·波特》的文本世界。托尔金的童话理论对童话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可以很恰当的说明《哈利·波特》的独特魅力和成功原因。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罗琳和《哈利·波特》系列;第二章介绍托尔金和他的童话理论;第三章分析《哈利·波特》文本世界的构建元素,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共同组成了《哈利·波特》的故事空间;第四章讨论《哈利·波特》文本世界的呈现方式,罗琳使用许多描述方法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第五章研究《哈利·波特》文本世界的意义,托尔金认为童话故事拥有想象、恢复、逃避和安慰功能,《哈利·波特》同样具备这些功能并对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一章总结论文的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