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铂金镍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因具有能量转换率高、对环境无污染、启动迅速以及应用领域广泛等优点而有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电催化剂是决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成本、性能和寿命的关键材料之一。目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阴极氧还原催化剂仍以Pt催化剂为主,但Pt催化剂的成本高,氧还原性能低和稳定性差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将Pt和其它金属形成合金催化剂不仅可以降低Pt的使用量,还可以提高电催化性能。二元Pt-Ni催化剂通常具有较高的氧还原性能,但Ni在酸性溶液中容易发生流失,稳定性较差。Au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可用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在二元Pt-Ni/C催化剂中加入Au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主要研究的工作如下:采用微波辅助乙二醇还原法制备三元Pt-Au-Ni/C催化剂。TEM图表明催化剂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碳载体表面,且粒径分布较窄。EDS元素表征证实了催化剂纳米颗粒由Pt、Au和Ni三种元素组成。HRTEM和XRD结果表明Pt-Au-Ni/C的Pt(111)的晶面间距变大,这进一步证明了 Au和其它金属元素形成了合金。XPS结果表明Pt、Au和Ni三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电子效应,使得Pt04f的电子结合能发生正移。通过半电池测试对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t-Au-Ni/C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高于商业Pt/C和Pt-Ni/C。在0.9 V处,Pt-Au-Ni/C催化剂的质量活性和面积活性分别达到了0.83 A mg-1 pt和1.1 mA cm-2,分别是商业Pt/C的6.0倍和6.7倍。半电池加速老化测试结果表明Pt-Au-Ni/C催化剂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商业Pt/C和Pt-Ni/C。在经过10 000圈加速老化测试后,商业Pt/C和Pt-Ni/C 的质量活性分别 降低了 57.1%和 77.1%,而 Pt-Au-Ni/C 催化剂的质量活性仅降低了 16.8%。在经过加速老化测试后,Pt-Au-Ni/C催化剂的质量活性仍高达0.69 Amg-1pt,为商业Pt/C初始质量活性的5.0倍。通过TEM观察加速老化测试后的催化剂形貌,发现Pt-Au-Ni/C催化剂颗粒依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平均粒径几乎没变。单电池测试表明,Pt-Au-Ni/C在0.6 V处的电流密度(774.4 mAcm-2)要高于商业Pt/C(705.7mAcm-2)。经过5000圈的加速老化测试后,Pt-Au-Ni/C在0.6 V处的电流密度仅下降了约17.1%,而商业Pt/C则下降了约49.7%。最后,本文还研究了高载量的三元Pt-Au-Ni/C催化剂的氧还原性能,通过调控Pt、Au和Ni三种元素的比例,发现三元Pt41Au10Ni9/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氧还原性能。本文证明了在Pt-Ni/C催化剂中加入Au可以同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这对制备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Pt基合金催化剂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正>一、读图时代的现实背景与科学内涵学者周宪当年提出的"读图时代存在着一场不见硝烟的图像对文字的战争"一说,其胜负实际上早在战争初期就已一目了然——因为人们更喜欢
现今我国高校面对着重大就业压力,企业越来越重视应聘人员的第一印象——礼仪,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求职面试前后的注意事项和要求。求职礼仪是职场礼仪的一个具体应用,主要从外
中越边境地区单一自上而下的国家边境治理与边境地方意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边民自发的跨国流动与严格边境治理的国家意志有相悖之处,国家的治边方略难以有效落实,治边意志面
<正>很多朋友在尝试生鲜传奇这样的业态,也去生鲜传奇看过,但回去做总是找不到感觉。国内现在有100多家超市在模仿生鲜传奇这样的业态,大家认为这样的业态是未来的趋势,甚至
<正>一、早期铜镜纹饰之谜中国古代青铜镜的起源,是中国青铜镜研究的重大课题。自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课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近一时期,这一课题已愈
在刑法解释学中,一直存在两种争论,一派认为应当追溯立法者原意对刑法进行符合立法者意图的立法解释,另一派认为应当考虑现实,适应社会变化,不必拘泥于立法原意解释刑法;前者
本文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我国高校书院制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从高校书院制的内涵、书院制实施原因和发展现状、中外书院制对比研究、我国高校书院
一、草牧场、人工饲料基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巴林草原是巴林右旗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全旗草牧场面积1286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7.6%。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126万亩,占草牧
需求管理是软件过程改进的重要活动,需求缺陷管理是需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检测、分析、解决和预防需求缺陷。从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两大方面分析了需求工程阶段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