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合作与发展呈现全球性的趋势,各国与地区政府以经济和外交等利益为权衡基点,利用地缘优势,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实现经济发展的依存,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区域旅游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区域旅游合作是大势所趋,任何地区的旅游业都不可孤立封闭发展。虽然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和客源国,旅游业也成为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要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旅游业的增长方式,区域间及区域内的资源与要素的整合,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成为必然的趋势。旅游业一方面,区域间信息、资源、市场等区域特征决定了区域间的竞争性,区域旅游的发展必须树立竞争理念,强化竞争意识,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具有极高的关联性和开放性。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区域间加强和重视合作。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竞争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区域旅游合作绝非要取消竞争,而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与竞争是相辅相成的,竞争是合作的前提,合作是竞争的高级表现形式。合作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机会的共享、困难的共渡、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及旅游统一市场的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东北地区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吸引了社会各行各业积极投身于旅游业的发展中。但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基础设施条件、制度环境落后,再加上旅游企业的小散弱差等,未能抓住国家有效政策倾斜的发展机遇实现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质变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东北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加速东北地区旅游企业专业化进程与整合步伐,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和博弈的区域旅游合作是必然选择。本文以地理学、经济学、系统论和博弈论等为理论基础,以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为研究对象,从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入手,对其合作进行了SWOT分析,对东北地区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及四大核心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找出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定性与定量研究基础上,通过借鉴欧盟、长三角区域合作、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典型案例,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与模式。依据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未来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应构建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定位旅游城市,整合旅游资源的发展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思路,确定了研究内容,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及理论进行集中阐释,主要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系统论和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对国内外及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与总结。第三章,以旅游业较发达及区域旅游合作较成熟的欧盟一体化、长三角旅游合作及珠三角旅游合作为典型案例,为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四章,从合作的历程、基础条件、存在问题、合作必要性及合作的动力出发,系统阐述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况。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东北地区及四个核心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衡量了东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四大主要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发展状况,从定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阐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东北地区区域旅游业发展深层次的态势,为后续合作机制和模式的构建及发展策略的提出提供定量的依据。第五章,对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地位及角色进行了定位研究;深入分析了合作主体的利益冲突及实现途径。在此基础上借鉴认知共同体理念提出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构建,即制度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第六章,为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分析与选择。从合作主体、合作内容及空间结构三个视角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选择,既要借鉴经验,又要体现区域特色,并提出了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有效实施的保障平台。第七章,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在明晰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问题的基础上,从构建东北地区大旅游发展理念,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定位整合旅游城市、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三大方面提出了推进东北地区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八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部分,阐述了基本结论、创新之处、研究不足与以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