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以曹雪芹《红楼梦》前八十回文本为中心,结合曹雪芹家世考证史料、红学探佚成果,运用心理传记学研究视角、生命故事理念,深度阐释20世纪四位著名文化巨人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的红学研究成果与其各自生命追求、思想理念的内在精神贯通。同时,通过对《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五个生命主体故事的心理传记学阐释,勾勒出曹雪芹生命故事的内在心理轨迹与精神探索,进一步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旨——情!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与对曹雪芹本人、读者生命故事的心理建构。力图实现《红楼梦》文本故事与曹雪芹自身生命故事、红学研究者生命故事三方面精神内涵的实践贯通。文学本是人学,只有回归于人的主体生命故事实践才是其生命力的真正体现。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和正文五章。绪论部分阐明心理传记学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与研究概况,以及本论题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之处。并阐明生命故事的独特内涵,即生命故事不是客观历史记录,而是强调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真实。所以,生命故事更像是个人的神话而不是客观的编年史。从生命故事的理论视角而言,《红楼梦》正是曹雪芹的生命故事,亦是呈现曹雪芹内在自我生命困惑与精神探索的心理传记。生命故事的理念贯通了自传说的客观历史考证和曹雪芹主观神奇的文学艺术想象创造力,实现了客观历史考证与主观想象创作的完美融合。第一章,红学之心理传记学考论。本章梳理红学发生渊源,就红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按照时间先后做一简要概述与批评,并对王国维、蔡元培、胡适、鲁迅四位在20世纪红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化巨人各自迥然不同的红学观进行心理传记学视角的独特阐释,说明他们的红学研究成果与各自生命价值追求与社会实践的内在精神贯通。第二章,《红楼梦》之曹雪芹生命故事研究。本章通过《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五个关键生命故事,即“衔玉而诞”“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白首双星”“悬崖撒手”,进行心理传记学的深度精神分析阐释。这五个隐喻意象,历来是《红楼梦》研究解说不尽的曹雪芹生命故事的艺术凝炼,它们各自代表了曹雪芹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性事件:出生、爱情、婚姻、新生、死亡。本章将这五个生命故事作为五个悬念性问题,即“公案”(koan)或者“核心悬念”(a core enchantment),来进行深层阐释,勾画出曹雪芹一生独特的客观人生历程,更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内在心灵困惑、精神求索与最终旨归,即《红楼梦》精神主旨。第三章,眼泪证情——《红楼梦》主旨论。本章是对《红楼梦》主旨“情”的进一步深入阐释,选取“眼泪”这一《红楼梦》中最凸显的心理感情指标,主要由“眼泪证情”的视角,阐明封建文化因剔除情的自然人性滋养而造成的人性干涸、心灵扭曲、甚至人吃人的精神戕害悲剧。说明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如同女娲补天一般,补上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封建文化之天的巨大漏洞。同时,《红楼梦》的主旨“情”,从人类深层的共性心理需求出发,与印度佛教文化的“慈悲”、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博爱”取得核心共识,这是红学持续不衰且逐渐发展为一门国际显学的根本原因。第四章,《红楼梦》创作对曹雪芹自我的生命意义。本章依据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分别从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心理维度,研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主观目的、创作实践(以六个书名的丰富内蕴分别论之),和潜意识的自我心理疗愈,提出大观园是曹雪芹潜意识精神疗愈的心灵花园之观点,并进一步说明其对于读者潜移默化的精神净化与心灵疗愈作用。第五章,结语:对《红楼梦》研究的几点思考。简要总结20世纪红学发展概况,宏观介绍21世纪《红楼梦》文化的新兴发展,以及笔者《红楼梦》研究的心理感悟。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一、精研《红楼梦》文本,大量阅读评点、考证、探佚等红学研究著作,为进一步研究创新奠定基础;二、运用心理传记学及其相关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咨询实践等理论进行深度剖析、阐释;三、结合坎贝尔神话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治疗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