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线性聚合物基介电复合材料及薄膜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xh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薄膜电容器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在脉冲电源系统、高压输电网络等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目前有机薄膜电容器的储能密度偏低,导致装备体积过大,严重制约了其应用。有机薄膜电容器性能由聚合物材料所决定,因此开发一种兼具高储能密度和高充放电效率的聚合物介电复合材料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近线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材料组成与结构参数对储能特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基于体复合方式分别研究了以高介电铁电材料为基体的聚脲/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UA/P(VDF-CTFE))和以高充放电效率线性材料为基体的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氟氯乙烯/聚脲(P(VDF-Tr FE-CFE)/PUA)复合薄膜。研究发现,在较低复合比例下采用体复合方式均能显著提升复合薄膜的储能特性,但高比例下将发生相分离导致耐压性能降低。在PUA/P(VDF-CTFE)中,10 vol.%PUA的复合薄膜击穿场强高达5020 k V/cm,是纯P(VDF-CTFE)的1.35倍;同时,2500 k V/cm电场下充放电效率从10.6%显著提高至46.1%。在P(VDF-Tr FE-CFE)/PUA中,20 vol.%比例的薄膜储能密度达到4.49 J/cm~3,充放电效率为62%。2.为解决体复合发生相分离的局限性,研究了双层结构的PUA/P(VDF-CTFE)与P(VDF-Tr FE-CFE)/PUA复合薄膜。结果发现,对于介电常数差异较小的PUA/P(VDF-CTFE),厚度比例为1:1的复合薄膜击穿场强达6180 k V/cm,比纯P(VDF-CTFE)提高了35%,2000 k V/cm下双层薄膜充放电效率均高于75%。对于介电常数差异较大的P(VDF-Tr FE-CFE)/PUA,当厚度比例为1:1时,复合薄膜击穿场强略微下降,储能密度提升为4.78 J/cm~3,充放电效率为55%。3.为提高纳米材料分散性,将高绝缘PUA对钛酸钡(BT)纳米颗粒进行表面修饰,实验发现介电常数与击穿场强同时提升。随后,设计了一种具有介电梯度的三层渐变复合薄膜以缓解层间介电常数差异。结果表明,三层渐变薄膜的最大击穿场强可达5970 k V/cm,储能密度提高到8.2 J/cm~3,充放电效率为50%。4.提出一种中间为高极化强度BT纳米颗粒、两侧为高充放电效率线性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三层夹层复合结构。采用体复合优化后的PMMA作为基体,研究了不同夹层厚度对储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T夹层体积分数为14%时,复合薄膜击穿场强达到5340 k V/cm,储能密度提高至7.48 J/cm~3,充放电效率为77.2%,实现了高储能密度的近线性聚合物复合薄膜的制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浆微小RNA-21(miR-21)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相关性肺高压(PH-HFpEF)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HFpEF患者
随着红外焦平面向大规模、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逐渐趋向数字化,具有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更强的信号处理功能,其中片上实现模数转换功能是红外焦平面数字化
电化学方法可以将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化为氢气进行高效的能源转化,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转化可持续能源中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围绕IrO2的OER反应中基础科学问题探究
此次会计制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相对来说, 改革力度大, 时间紧且任务重.贯彻落实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工作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 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
ARM公司近日发布了ARMMali—T658图形处理单元(GPU),该产品是基于Midgard架构的GPU家族的最新成员,专门针对高性能产品,例如超级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Mali-T658GPU将ARM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