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二科自2015年1月-2018年9月的住院病人进行筛选,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以探讨颅脑术后发热的中医证候特点,为初步制定适合临床的、可操作性强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将数理统计学方法引入,采用文献调研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制定颅脑术后发热的中医证候信息评分表,构建数据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初步探讨关于颅脑术后发热的中医证候分型,为建立临床适用的证候分类标准建立基础。结果:(1)文献研究方面: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8篇,整理得到15个不同的证型如下:湿热内蕴证(15例)、阴虚发热证(12例)、里热炽盛证(12例)、气虚发热证(11例)、血瘀发热证(7例)、热入营血证(5例)、痰热内扰证(5例)、血虚发热证(3例)、痰湿郁热证(3例)、食滞化热证(3例)、少阳阳明合病证(1例)、寒湿内结证(1例)、肝阳上亢证(1例)、阳虚发热证(1例)、气滞发热证(1例)。(2)对文献中所载的证候描述进行统计以及规范化分析,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版)对选取的50个症状根据有无、轻重进行赋值,无者赋值0分,有者据轻重赋1-3分(其中舌脉象由于经口气管插管、有创动脉压检测、患者昏迷等客观因素病历记录缺失较多,不纳入最终统计)。(3)临床研究方面:纳入符合颅脑术后发热患者250例,收集临床症状、体征建立数据库,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到符合中医证候诊断的12个公因子,与文献中所反映的颅脑术后发热基本病机一致。以公因子为自变量对150例患者进行聚类,反复验证,最终经专家组讨论得到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的证型5类,分布如下:阳明腑实证(57例)、热入营血证(35例)、阴虚外感证(112例)、肝郁脾虚证(27例)、痰热扰神证(19例)。其分布规律与因子分析所反映的病因病机基本一致,体现颅脑术后发热的基本病机。结论:将数理统计的方法引入颅脑术后发热的中医证候标准研究,体现了中医理论研究引入现代科研方法的新模式,为临床辨证施治治疗颅脑术后发热提供了相对客观、系统的辨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