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城滨海湿地处于自然与人类交互作用频繁的地区,海平面上升导致的海岸线侵蚀以及泥沙淤积导致的海岸线淤长,是影响盐城滨海湿地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而港口工程建设等围垦活动和互花米草入侵是滨海湿地变化的重要人为因素,本文解译并分析了1987-2018年的31年间盐城滨海湿地海岸线及湿地类型变化,并且利用RS技术,分析研究了围垦和引种互花米草等人类活动对盐城滨海湿地海岸线与湿地类型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围垦对盐城海岸产生重要影响。总的来看,1987-2018年期间,围垦增加的土地面积累计达106751.6hm2,年均围滩速率高达3443.6hm2/a。1987-2018的31年间,盐城沿海原生自然盐沼湿地(草滩沼泽、碱蓬沼泽和芦苇沼泽)因围垦直接损失67131.4hm2,占增加土地面积的62.9%;围垦重心不断南移,且越往南光滩这一湿地类型面积损失比重越大,大面积光滩被开发成待利用地和养殖塘。围垦使海岸线长度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自然岸线减年均缩短4129.1m/a,人工岸线比例从12.03%不断增长到43.92%,但不同岸段受围垦影响强度和类型都不同,其海岸线长度和构成类型变化不一。1987-1992年海岸线变迁以自然因素为主导,保持南淤北蚀的规律;1992年之后,由于围垦逐渐成为导致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海岸线变迁规律逐渐与围垦海岸线变迁规律基本保持一致。另外,围垦导致的自然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发生在岸段(3)(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和岸段(4)(斗龙港口以南),即射阳河以北区域,大量的自然湿地转化成人工湿地甚至是非湿地类型。(2)港口建设显著促进了海岸线进一步淤积和湿地迅速丧失。从形态来看,港口北侧和南侧两侧淤积格局不同,海岸线由“双拱形”向“拱形/S形”,再向“拱形/斜坡形”演变。从淤积动态来看,1987-2018年,射阳港区海岸线总长度在31年间增加1289.5m,人工岸线比例达25.45%,整体向海淤进984.1m,而2011年建港后其长度增加直接1173.7m,向海淤进252.8m,平均淤进速率达36.1m/a;大丰港海岸线31年来长度增加4346.5m,人工岸线比例达47.43%,整体向海淤进4660.4m;1998年建港后20年间,向海淤进3831.9m,平均东淤速率达191.6m/a。港区建设导致自然湿地损失达6834.9 hm2,占31年港区损失总面积的79.30%,其中大丰港区人工湿地和非湿地面积增加速率显著高于射阳港区。(3)互花米草入侵对盐城海岸影响十分突出。首先互花米草沼泽扩张促进了围垦活动的进行,围垦占用的互花米草的面积占整个围垦面积的18.99%。其次互花米草向陆侵占碱蓬沼泽,向海侵占光滩,对原生盐沼湿地和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均产生巨大影响。1987-2018年的31年间共导致34265.3hm2的光滩和1877.6hm2的原生碱蓬沼泽的丧失,分别占新增互花米草面积的93.68%和5.43%。互花米草主要在射阳河以南生长,侵蚀岸段互花米草沼泽侵占的湿地面积较小,占整体的6.00%,岸段(1)(灌河口-翻身河口)和岸段(翻身河口-射阳河口)由于海岸线走势不同侵占的湿地类型和面积也有很大区别。(4)加强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盐城海岸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区域之一,在全球生态保护中地位十分突出。几十年来,围垦、港口建设和互花米草入侵,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区域湿地生态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依赖于重点区域的湿地生态保护、恢复与互花米草治理工作;另一方面,对于非重点生态保护区域,限制围垦规模和速度,充分发挥互花米草促淤、护岸功能,减少海平面上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