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文献研究:通过搜集近30年有关膈下逐瘀汤在妇科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出膈下逐瘀汤在妇科临床方面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的疗效。2.临床观察: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收集198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清华同方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膈下逐瘀汤在妇科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利用现代化统计工具对搜索到的文献加以处理,建立相关数据库,从多个角度进行处理分析,总结其运用范围、病因病机、适用证型、功效、常用的加减化裁以及配合的其它疗法等信息,将文献数据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2.收集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50例,给予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症状、局部体征的变化情况,超声监测盆腔包块的变化。结果:1.运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妇科疾病的现代文献中,痛经出现的频率最高,占41.49%,其次为盆腔炎11.70%;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占87.09%;其涉及的病因病机以气滞血瘀、气血不畅最多见,分别占56.18%、22.47%;其加减涉及的功效以活血化瘀为最多占59.34%,行气止痛次之,为32.97%;在药味加减使用方面,膈下逐瘀汤加味的药物共有63种,分属15类,其中以活血化瘀药及补虚药最多,其次为清热药;与其合用以治妇科疾病的成方有当归芍药散和大柴胡汤;配合的外治疗法多样,以中药外敷和针刺为主。2.研究过程中剔除5例,脱落2例,剩余43例。治疗后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81.40%,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86.05%,局部体征疗效总有效率为72.09%;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盆腔包块消散明显。结论:1.(1)现代妇科运用膈下逐瘀汤主要以疼痛性疾病和积聚为主,脉象多为弦脉、弦涩脉,多见舌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白;(2)本方所主病因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功效主要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3)本方加味的药物主要为活血化瘀、补虚、清热、温里等类;主要配合的外治疗法为中药外敷和针刺。2.膈下逐瘀汤加减能够显著改善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局部体征,并能促进盆腔包块的吸收,是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