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ITGA7在不同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TGA7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索ITGA7对细胞转移的能力,明确IT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收集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1月-12月期间经病理确诊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组织标本,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不同甲状腺组织中ITGA7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细胞转染、蛋白印迹和细胞划痕实验探索ITGA7对细胞转移侵袭的能力,经过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TGA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ITGA7的表达与PTC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组织有无包膜无明显相关(P>0.05);在肿瘤≥1cm中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1c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多灶性肿瘤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单发肿瘤,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沉默ITGA7后TPC-1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结论:1.ITGA7在PTC中表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2.ITGA7的表达与PTC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组织有无包膜无相关性;而与肿瘤大小相关,肿瘤最大直径越大,ITGA7的表达水平越高;与肿瘤的多灶性相关,存在多灶性肿瘤组织,ITGA7的表达水平越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存在淋巴结转移,ITGA7的表达水平越高。3.ITGA7具有促进细胞转移的能力。4.ITGA7可能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评估肿瘤转移、侵袭能力和判断预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在自然界中,生命体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独特的功能结构,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这些复杂的生理过程,为生物学以及材料学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思路。离子通道作为生命体中重要的组织
目的:绝大多数的侵袭性子宫颈癌与HPV感染相关,其中E6/HPV 16+基因在子宫颈癌细胞活性、迁移和增殖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eIF5A-1基因为切入点,旨在研究eIF5A-1基因是否参
目的:应用3.0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以杏仁核作为感兴趣区,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FC)和基于体素的分析(VBA)方法探讨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目的:研究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术(Minimally Invasive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MIS-TLIF)术中应用明胶海绵浸渍混合抗炎镇痛药物行神经根封闭及术后不放置引流以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术后疗效,探讨其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可能性。方法:从2018年6
目的:1.观察比较不同浓度七氟醚应用于甲状腺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及术后恢复质量。2.探讨可以适用于无肌松甲状腺手术中最适的七氟醚浓度,减少因七氟醚过少或过度用药、肌松残余等引发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提供经验。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麻下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90例。ASA分为I级或II级;血常规、血凝、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年龄为4060岁,BMI为1825kg/m2。排除血常规化
目的:本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广州市花都区2型糖尿病外周血中circRNA的差异表达谱特征,并在人群中进一步验证circRNA表达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表达差
目的通过测量非特异性颈痛(Nonspecific Neck Pain,NNP)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颈部肌肉硬度、弹性,评估两组之间的肌肉生物力学特性差异,为NNP寻找客观评价指标;进一步探讨NNP患
直线感应电机(Linear Induction Motor,LIM)作为一种新型结构的感应电机,不仅保持了普通感应电机结构简单,适用于多种场合的优点,同时还拥有较强的爬坡能力,且在转弯过程中的半径比较小,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中来进行牵引。在对直线感应电机进行控制的过程当中,无论采取哪一种控制方法,都需要在控制系统中设置电机的初始参数值,如果初始参数设置误差较大,会对控制性能造成严重的影响
生物增材制造技术极大地方便了仿生及再生医学的研究发展,医疗模型多元化的前提可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并依托于三维模型迅速的制造完成,其打印样品的精度、强度和形状都更贴近实
癌症作为人类尚未攻克一类恶性疾病,其低的存活率以及高的致死率始终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现今抗癌形势的日益严峻,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化学疗法等传统治疗手段,已经逐渐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