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事含氮、氧及卤素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选用不同的反应体系,合成了十七个新颖的含氮、氧及卤素配体的过渡金属配位化合物,旨在研究金属离子本身的特性、配体的空间位阻、反应体系的酸碱度以及温度等因素在水热条件下对反应产物的影响。1.选用过渡金属盐-草酸-含氮杂环配体反应体系,运用水热技术合成了六个配位化合物(1-6),并对它们的合成条件、结构及荧光发射进行了研究。发现相同的反应体系,金属离子的自身属性不同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反应产物。总结了所合成化合物的荧光发射规律,发现羧酸类配体对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几乎没有贡献。2.运用配体原位生成反应合成了两个有机化合物(7和8)和四个新颖配位化合物(9-12),并对它们的合成条件、结构及荧光发射进行了研究。发现配体原位生成反应对配合物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又受中心金属离子影响。总结了化合物的荧光发射规律,发现具有平面构型的邻菲咯啉配体对配合物的荧光发射有很大贡献。3.运用水热技术合成了两个含有一维水链的配位化合物(13-14),并对它们的合成条件及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化合物的生成过程中,水簇与主体骨架相互起模板剂的作用。因此,选用不同体积的配体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构的水簇,这为水簇化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4.合成了三个金属-卤素(拟卤素)配位化合物(15-17),并对它们的合成条件、结构及荧光发射进行了研究。5.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表征。讨论了金属离子、配体大小、反应温度、pH值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对各系列化合物的形成规律进行了总结,为逐步实现此类聚合物的半定向合成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