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束鹿凹陷致密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拗陷南部,西邻宁晋凸起,东接新河凸起,是在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凹陷,发育有沙一下亚段和沙三下亚段两段烃源岩体系。其中沙三下亚段为暗灰色泥岩,有机碳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等特点,被认为是开展页岩油/致密油勘探的潜在层系,已经建立了泥灰岩“自生自储”的源-储一体式成藏模式和砾岩源-储共生成藏模式。然而,束鹿凹陷油源问题至今仍未获统一认识。本研究利用分子同位素地球化学手段,对目前钻井揭示的油气显示与潜在烃源岩开展了详细的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束鹿凹陷可划分出三类成因原油,一是以束探3井底部SQ1层序段含油砾岩为代表的,来源于膏盐相烃源岩的原油;二是SQ2层序段烃源岩自生自储型原油,这类原油在束鹿凹陷平面上分布可能随成熟度变化,其地球化学性质随之改变;三是以束探3井前两次取芯井段广为显见的裂缝油,这类原油主要来自于凹陷深部SQ4和SQ5层序段烃源岩。而探井测试所获原油具混源特征,正构烷烃分子碳同位素组成反映其具有同源性,主体以淡水湖相源岩为主,低盐度咸水沉积源岩为辅。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正构烷烃分子氢同位素组成的差异性揭示,原油成藏过程具有“就近独立成藏,邻近烃源灶供烃”特征,油藏间原油性质的差异主要由各自供烃源岩灶的热演化程度不同所致。根据镜质组反射率实测结果,并结合有机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束探3井揭示沙三下亚段下部SQ2已进入生油高峰早期,SQ3则进入生油早期阶段,而SQ4和SQ5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总体上束鹿凹陷目前发现原油主体来自于SQ2沉积源岩,同时伴有一套膏盐相源岩的生油贡献。  根据烃类流体性质,在垂向上可划分出三个独立的流体系统,其中流体系统Ⅰ和流体系统Ⅱ由SQ2和SQ3间砾岩层作为间隔层,流体系统Ⅱ和流体系统Ⅲ之间的间隔层可能也属于一套砾岩层。三个流体系统成烃过程各有差异,流体系统Ⅰ烃类气体的富集主要集中于SQ3顶到SQ4底,属典型垂向运移成藏。流体系统Ⅱ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型成藏,同时,生成的油气也没有突破SQ2和SQ3间的砾石层,很好地与流体系统Ⅰ相分隔。流体系统Ⅲ系外来运移烃类成藏。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束鹿凹陷致密油-页岩油成藏新模式,以期指导该凹陷下一步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勘探。
其他文献
新建东都至平邑铁路工程DK1+360—DK3+522段经沈村煤矿矿区属于采空区处理整治范围,全长2.16km。本文针对东都-平邑线铁路采空区稳定性及施工工艺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
大地电磁测深法(MT)是一种利用天然交变电磁场研究地球电性结构的勘探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岩石的电性差异。目前阶段大地电磁测深的观测资料可以提供多达20几种参数用于地质解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及活体实验的局限性,使得开展人体生物特性的研究工作十分困难。本文在建立人体脊柱胸腰部“骨—肌”三维几何模型和力
以陕西省韩城地区构造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前人总结的地质原始资料和宏观肉眼观察,定性描述韩城地区构造煤的煤岩煤质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实验(MIP)、低温氮吸
5·12汶川特大地震,在灾区形成了大量堰塞湖,对于这些形成于主河道上的堰塞湖,其危害在于淹没上游的道路、村庄、城镇和农田等,堰塞湖溃决又将引发洪水,淹没冲毁下游的城镇、村庄和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而对于分布于支沟内更多小规模的堰塞湖,虽不会像主河道上的堰塞湖那样造成大范围灾害,但仍会引发大规模泥石流,给其危险区内的道路、村庄和城镇等造成严重危害。这种沟道内堰塞体溃决形成的泥石流由于成灾快和规模大等
滑坡,属于一种高发并且带来严重危害的地质灾害,滑坡带来的危害包括巨额的经济损失以及惨痛的人员伤亡,并且影响社会的安定。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范围较广,如四川、贵州等地的地质
对开采扰动区植被指数变化趋势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探索采动因子对地表植被的影响方式,了解矿区生态破坏规律及其产生机制,指导矿区的生态环境重建工作,为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
深化研究大地电磁测深的正演技术是大地电磁数值模拟领域多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给反演提供更精确正演模型是地球物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目前,反演技术对正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