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修正是言语输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E. A. Schegloff(1977)是最早提出“修正”概念的人,他指出在会话过程中存在着自我修正优先的现象。随后,自我修正逐渐成为话语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十年,自我修正策略研究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大热点。尽管国外对自我修正策略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却起步较晚,关于自我修正策略的研究相当有限,对外汉语教学界则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本文回顾了自我修正策略的理论基础,包括理论框架、策略定义、分类、与其它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并提出了自己对该策略界定与分类方法。此外,还对影响自我修正策略的主要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在调查方面,本文首先在对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50多名学生进行修正策略意识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考查和分析了留学生自我修正策略的意识情况,并比较了印尼华裔与其他国家学生的差异;其次,分析了60名印尼华裔学习者和若干其他国家学生所进行的复述故事的口语录音的调查结果,通过真实语料考察留学生自我修正策略使用的情况。本文的结论为:首先,语言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自我修正策略意识上存在着差别,并直接影响自我修正行为,这种差异体现在自我修正策略的使用频率、修正的内容及结构上;其次,通过调查还发现自我修正策略的使用与学习者母语及任务之间并未存在显著的关系,但性别因素对自我修正策略产生显著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对对外汉语教师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可以让第二语言学习者意识到他们的汉语水平与实际表达的差距。最后,文章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口语教学中进行自我修正策略训练的重要意义,并对策略的培训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