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手术后一个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愈后。已有报道瑞芬太尼作为临床常用的麻醉镇痛药在心、脑等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课题利用经典的大鼠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瑞芬太尼作为干预手段,并以IL-18信号通路为核心,探讨瑞芬太尼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与IL-18信号通路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潜在的机制。 方法:动物实验部分:雄性SD大鼠行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手术。瑞芬太尼干预及纳洛酮拮抗实验一共分为7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R1组(瑞芬太尼0.4μg/kg/min)、模型组+R2组(瑞芬太尼2μg/kg/min)、模型组+R3组(瑞芬太尼10μg/kg/min)、纳洛酮+RX+模型组、假手术+纳洛酮组。模型组缺血45min,再灌注6h;瑞芬太尼干预组在缺血-再灌注手术前30min开始持续微泵注射,直至缺血结束;纳洛酮干预组在瑞芬太尼泵注前及手术前各予一次纳洛酮(1 mg/kg)给药。分别在手术开始前、再灌注结束后6h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转氨酶,取肝组织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测评价肝损伤,QPCR检测肝组织IL-18、IL-18BP以及下游炎症因子TNF-α、IFN-γ、IL-1βmRNA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肝IL-18、IL-18BP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定位。瑞芬太尼对肝细胞作用机制部分:培养的正常人肝脏上皮细胞L02用瑞芬太尼(100ng/ml)共培养24小时,应用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EMSA和siRNA技术探讨转录因子STAT1和C/EBPβ在瑞芬太尼诱导IL-18BP mRNA表达中的机制。 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大鼠肝脏组织IL-18、IL-18BP mRNA和蛋白及下游炎症因子IFN-γ、TNF-α、IL-1β均明显升高,肝脏组织出现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瑞芬太尼预处理显著降低了肝损伤程度,表现为血清转氨酶降低、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同时伴随着缺血-再灌注导致的IL-18 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的下调、IL-18BP mRNA和蛋白水平的上调以及IL-18下游炎症因子IFN-γ、TNF-α、IL-1β的降低和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纳洛酮显著抑制了瑞芬太尼介导的IL-18降低,部分阻断了瑞芬太尼的肝保护作用,但对IL-18BP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提示瑞芬太尼依赖阿片受体的保护作用是通过抑制IL-18表达实现的,而上调IL-18BP可能是其非依赖阿片受体的保护机制之一。细胞实验进一步发现瑞芬太尼可诱导IL-18BP表达,其机制与激活转录因子STAT1和CEBPβ、上调IL-18BP基因转录有关。 结论:瑞芬太尼可通过下调肝脏组织IL-18、上调IL-18BP的表达调控两者间的平衡来抑制IL-18信号通路而发挥肝保护作用;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瑞芬太尼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STAT1和CEBPβ而促进IL-18BP的转录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