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其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效果是明显的,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实证研究的验证,在国内外的工程管理实践中也得到了检验。公共项目治理理论以中国内地公共项目特殊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复杂的组织网络交易关系为研究载体,旨在通过选择特定的治理结构,并结合特定的治理机制(手段)组合,在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匹配时形成一种以权、责、利安排为核心的制度安排,为项目管理工作能够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且保证公共项目网络组织中交易主体之间遵循良好的交易秩序,在公共项目治理框架下激励和监督并用,使得公共项目交易过程风平浪静,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最终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然而,公共项目治理绩效仍是一个模糊的构念,表现为与项目管理绩效、项目治理目标相混淆,同时缺乏系统的、定量化的公共治理绩效测量体系,导致治理决策者不能准确的认知公共项目治理的效果,不能对公共项目治理的效果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影响项目管理绩效。有鉴于此,梳理了公共项目治理的研究发展脉络,进一步确定了公共项目治理的内涵,并借鉴主流的治理绩效(公共治理绩效和公司治理绩效)研究思路和逻辑,界定了公共项目治理绩效测量的范畴,并应用扎根理论构建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初步测量模型,以此为基础设置问卷,并获得样本数据(441份有效问卷),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系统分析开发出一套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测量量表。研究主要结论为:第一,界定了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测量范围,借鉴主流治理绩效的界定,得出了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可以从“过程绩效”与“结果绩效”两个大维度进行测量。据此,结合公共项目的特殊属性,界定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测量范畴为:公共项目治理实施途径的状态以及公共项目治理目标实现与否的综合体系。因此,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测量需要系统的考虑公共项目治理的过程和结果。第二,构建了公共项目治理绩效测量模型。沿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构建了公共项目治理绩效的初步测量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设置问卷对220个公共项目样本进行调查,通对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可以用项目控制权的分配、风险分担机制实施状态、风险报酬机制实施状态、选择机制实施状态、项目管理绩效问责机制实施状态、合作实施状态、承诺实施状态、沟通实施状态、权责利的安排、权责利安排合理性、项目管理环境、项目交易秩序、受到激励后的行为、受到激励后的态度等维度以及44个外显指标进行测量。本研究是基于严玲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公共项目治理绩效度量研究:基于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视角》(71272017)其中一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展开,研究结果为后续的公共项目治理指数开发,大型复杂项目治理反馈机制的灵活改进和治理预警机制的构建等方面提供理论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