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持续增长与通货膨胀是紧密相联的。经验上看,如果失业率低于5.5-6%,经济增长率超过2-3%时,就会出现交替现象。然而,美国90年代的经济增长过程打破了这种经典理论的预言,成功地实现了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并存的梦想。由此,引来了经济学界的大讨论,有的说这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美国经济脱离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入了“知识经济”的天堂,会一帆风顺,持续增长下去;而有的学者又认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并没有推翻故有的经济学理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仍然没有变,经济周期的变化并不否定经济周期的存在,美国经济还存在衰退的因素。 本文并不想加入到此争论中去,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从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理论到新古典理论,一直到新增长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其中又有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可以说,经济增长理论是贯穿于整个经济理论的发展中的。传统的经济增长因素:资本、劳动;新增长理论内生化的技术,人力资本;制度学派的“制度变迁”等众多因素中,哪一些是美国“新经济”的主要增长力量?本文力求以实例寻求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企业的产生,新企业的“群聚”促成了信息产业的兴起,而美国过去几十年服务业的蓬勃又为信息产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资本市场的创新以及政府的关注进一步加速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而信息产业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增长动力支持了“新经济”的诞生。 本文分三章。 第一章是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传统要素增长理论、技术内生化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内生化增长理论,以及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第二章总结了“新经济”的特点。从纵向来看,战后美国经济的波动大 “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困素分析一一技术与制度致可分为5个阶段,而新周期明显出现了与前4个周期不同的特征,一是周期变长,波幅变小;二是出现了积极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同时低水平运行。这必然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各种解释有同有异。从横向来看,美国经济的几个重要指标明显好于其他发达国家。 第三章分析美国“新经济”的增长因素。美国经济的增长是以信息产业的迅速增长为主要拉动力的,信息产业的出现和迅速增长源于美国科技力量的强大,由于利益的吸引,出现了大批企业群聚现象,重新改变了资源的流向,加速了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济服务化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是信息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而相应的创新制度和金融制度无疑是这种加速发展的催化剂。当然,美国经济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经验值得许多国家借鉴,但由于经济增长点的单一,成本的增加,收入差距的拉大,以及股市泡沫,给“新经济”埋下了隐患,美国经济只有经过一定的调整,才能走得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