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 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在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髋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的影响,以期说明不同类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用于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 法]1.通过临床回顾分析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的老年骨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57例,按照术后是否抗骨松治疗分组,其中抗骨松组23人,未抗骨松治疗组34人。统计所有患者致伤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
【基金项目】
: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联合专项基金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在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髋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的影响,以期说明不同类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用于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 法]1.通过临床回顾分析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的老年骨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57例,按照术后是否抗骨松治疗分组,其中抗骨松组23人,未抗骨松治疗组34人。统计所有患者致伤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入院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有无差别,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再骨折率有无差异,从而分析抗骨松治疗对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疗效的影响。2.Meta分析部分将CBM、中国知网(CNKI)、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Embase及万方数据库纳入检索范围,按照关键词和主题词检索后将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分析,依据I2统计值决定分析模型(固定/随机),meta分析过程使用Cochrane RevMan 5.3版本软件进行。分析的主要结果指标包括髋部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再骨折率。[结 果]1.抗骨松治疗组2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平均年龄(75.48±7.77)岁,入院腰椎骨密度平均值为(0.66±0.05)g/cm2。未抗骨松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2例,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平均年龄(78.59±8.65)岁,入院腰椎骨密度平均值为(0.67±0.07)g/cm2。两组患者的性别、骨折类型、年龄、腰椎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Harris评分为(76.84±4.03)分、未抗骨松组为(71.70±5.28)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疼痛VAS评分为(2.16±0.60)分、未抗骨松组为(2.89±0.8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再骨折率为10.5%、未抗骨松组为18.5%,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共19篇文献分别纳入两项meta分析:11篇文献纳入“抗骨吸收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8篇文献纳入“促骨形成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Meta分析显示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对髋部骨折愈合时间(周)无明显影响[MD=-0.84,95%CI(-2.53,0.85),P=0.33]、对髋关节harris 评分无明显影响[MD=2.64,95%CI(-1.19,6.46),P=0.18]、能显著提升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骨密度(g/cm2)[MD=0.10,95%CI(0.09,0.11),P<0.05]、降低髋部骨折术后血清β-CTX水平(ng/ml)[MD=-0.15,95%CI(-0.16,-0.14),P<0.05]、降低术后再骨折率[RR=0.62,95%CI(0.50,0.79),P<0.05],描述性分析显示双膦酸盐能降低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减轻患者疼痛;降钙素不能显著降低患者再骨折率[RR=0.34,95%CI(0.10,1.19),P=0.09],描述性分析显示降钙素能减少假体周围异位骨化、改善髋关节功能;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能显著缩短髋部骨折患者愈合时间(周)[MD=-3.53,95%CI(-5.52,-1.54),P<0.05]、提高髋关节 harris 评分[MD=6.54,95%CI(2.93,10.14),P<0.05]、提升骨密度(g/cm2)[MD=0.06,95%CI(0.04,0.07),P<0.05]、不能显著提升骨折后血清 P1NP 水平(ng/ml)[MD=31.75,95%CI(-4.37,67.87),P=0.08]、不能显著降低再骨折率[RR=0.71,95%CI(0.44,1.14),P=0.16],描述性分析显示特立帕肽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髋部骨折相关并发症。[结 论]骨质疏松症影响髋部骨折患者临床预后,不同类型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缩短髋部骨折愈合时间、提高harris评分、提升骨密度、调节骨转换指标、降低疼痛和再骨折率等方面临床获益明显,注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有利于提高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预后、促进功能恢复。
其他文献
[目的]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gastricvariceal bleeding,EGVB)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hild-Turcotte-Pugh(CTP)、MELD、MELD-Na评分系统对再出血、需要输血、死亡患者的识别能力,并确定合理的临界值,从而便于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出高
[目的]长距离缺损的周围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自体神经移植是临床治疗此类损伤的金标准,但存在供源不足、供体靶器官功能减退以及移植神经的匹配不良等诸多实际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因此,设计一类有利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生物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围绕这一问题,利用聚氨酯(Polyurethane,PU)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具多功能活性位点的特点,结合天麻素(Gastrodi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测定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者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ericoronary Adipose Tissue,PCAT)脂肪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及体积,探讨T2DM患者与非DM者FAI及PCAT体积差异,探究T2DM患者PCAT特点。
[目 的]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DILI往往导致多种包括肝衰竭在内的严重临床结局。当出现肝衰竭时,往往需要进行肝移植(LT)挽救患者生命,但其受限于供体肝脏短缺。近年来,已经证实了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治疗各种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但是关于DILI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DILI患者行非生物型人工肝(NBAL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对脾功能亢进的影响及TIPS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并脾亢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1、回顾收集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诊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与白蛋白比值(PTA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ICG(吲哚青绿)清除实验ICGR15值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昆医附二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7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方法是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患者直到他们死亡、肝移植、失访或追踪观察满2年,直到研究终止日期(2019年4月)。收集患者的人口学
[目 的]通过研究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老年T2DM患者合并SCH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老年心内二科住院的222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均≥60岁,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3例,低T3综合征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者169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方法检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和T2DM伴高血压患者皮层下灰质核团可能存在的形态学改变,探究皮层下灰质核团形态学改变与多种临床相关变量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本次研究设立三组试验对象:血压正常的T2DM患者36例、T2DM伴高血压患者27例、健康志愿者30例。对所有受试者行头颅磁共振(MR)常规序列(T1WI、FLAIR)以及科研序列(3D
[目的]外泌体是多囊体(MVBS)与细胞质膜融合后释放的胞外小泡,它们起源于MVB形成过程中的腔内囊泡(ILVS)。外泌体被证明含有功能蛋白、脂质和RNA,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从而在健康和疾病的有机体的生理学中发挥作用。据报道,登革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具有多种细胞功能,如外泌体介导的细胞通讯,这种功能是通过将携带病毒或抗病毒成分的胞外载体传递给宿主细胞来调节的。因此,研究外泌体在病毒感染中的特性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2011~2020年间云南省≥50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进行耐药情况、耐药位点的流行情况、毒株流行特点、流行趋势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为云南省≥50岁抗病毒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耐药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优化老年人群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课题选取云南省2011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经HIV确认实验确证为艾滋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