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中国与日本的商务交往也日渐频繁,随之对专业的商务日语口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对商务日语口译的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了。商务日语口译隶属于口译活动的一个分支,它不但具备了口译的基本属性,也体现了其商务属性的特点。首先,商务日语口译是跨中日两国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活动,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具备良好的日、汉语言基础,还要兼备商务专业素质,及中日两国相关的文化知识积累。其次,因为商务日语口译还不同于文字翻译,口译对译者的最基本要求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和准确地做到中日语言互译。然而,在现实中的各种相关口译实践中,由于两国语言、以及语言背后文化的差异,往往难以使译者在有限时间内,达到快速和完全准确的要求。有些情况会让译者的口译速度突然放缓、翻译的准确度也受到争议。归结起来,这多是由于两国语言及文化的不同从造成了译者无法以单一的文字表象来翻译,不得不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选择的情况。通过本人查阅、研究,发现这也是商务日语口译者所共同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如何从理论层面提升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并在实践层面提供解决的策略呢?这将是本文的研究宗旨。经过研究比较发现,“释意理论”为上述选题提供了理论支撑依据。释意理论的核心是:译者翻译的是原语的意义和思想,而不单纯是原语的表面语言。译者的关键作用是需要剥离原语的外壳,抓住原语语言背后的实质意义。释意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该理论的代表是以法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塞莱斯科维奇(D.Seleskovitch)和勒代雷(Lederer)。释意理论的出发点和分析角度不同于语言学派。也就是说释意理论研究的对象是口译过程中的意义传递而不是语言本身。关于商务口译的先行研究至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以商务英语口译为对象而展开进行的,而关于商务日语口译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尤其是从“释意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商务日语口译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拟将笔者在商务日语口译工作实践中发现的棘手案例为切入点,并对同类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拟以释意理论为理论支撑进行实例分析阐释,并概括总结出应对不同情况的解决策略。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即由于两国语言及文化的差异从而难以通过文字表象来翻译的问题。第二部分对现有的与商务日语口译相关的先行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归纳,在此基础上,指出先行研究中的盲点和本文的研究立场,即从释意理论的视角下解析商务日语口译中的一些翻译障碍问题。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释意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商务日语口译的特点,并阐述了释意理论对商务日语口译的指导作用。第四部分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笔者在商务日语口译工作上的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并结合商务日语口译教材等口译活动的实例,并找出同类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从“理解”这一基本步骤出发,到“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加工过程,最后完成“重新表达”这三个程序,来探讨商务日语口译的翻译过程。第五部分在前章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概括总结释意派理论对商务日语口译的指导作用以及对跨文化的理解。第六部分归纳结论,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释意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日语口译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了在如下结论:首先,释意理论让我们从理论层面对因两国的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商务日语口译障碍这一问题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制约商务日语口译翻译速度和准确率的情况,往往不是译者对两国语言表面的现象无知,而是因为对语言背后文化的差异了解不足。并且缺乏应对策略。其次,释意理论还在实践层面上,为商务日语口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即:通过对原语的“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这三个具体步骤,最终选择出相应的译语语言。这是具体的应对策略。这一策略不仅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通过对原语的“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过程的常规口译过程训练,会大幅度提升商务口译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