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这些疾病又是造成肾动脉狭窄的重要因素,所以,近年来,慢性缺血性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外很多研究学者指出,慢性缺血性肾病是造成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因肾功能衰竭而需进行透析的患者也在大幅增加,由此所造成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因此,对慢性缺血性肾病的研究,尤其是对早期干预治疗的研究可能是破解这个日益沉重的健康难题的重要出路。目前,中医中药在慢性缺血性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显示了中医中药在慢性缺血性肾病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本课题也将从慢性缺血性肾病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两方面,研究中医中药在慢性缺血性肾病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通过对近10年文献报道的2980例慢性缺血性肾病患者进行证候学分析,分析慢性缺血性肾病的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确定其主要证型,以期为今后中医中药参与治疗慢性缺血性肾病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动物实验建立慢性缺血性肾病的大鼠模型,并通过中药干预,观察益气通络方对大鼠肾脏病理变化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阐明慢性缺血性肾病的炎性机制及益气通络方对慢性缺血性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方法:检索近10年报道的有关慢性缺血性肾病的中医文献,共搜集到2980例慢性缺血性肾病患者,通过对其进行中医证候的记录、统计,分析慢性缺血性肾病的的证型分布特征。2.动物实验方法: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除假手术组外均予双侧肾动脉不全结扎术复制慢性缺血性肾病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在术后次日起均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组在术后次日起予益气通络方灌胃,三组均在术后2周取出肾脏。通过HE、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变化,并通过病理评分标准评价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CAM-1、AngⅡ、α-SMA的表达情况。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l7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临床文献研究发现:慢性缺血性肾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临床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常见。2.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益气通络方可以延缓慢性缺血性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发展,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ICAM-1、AngⅡ、α-SMA的表达。结论:1.慢性缺血性肾病是一个本虚与标实并存的疾病,本虚主要以气虚为主,标实主要以血瘀为主,因此临床治疗时可以有所侧重。2.益气通络方对慢性缺血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证实,因此临床中可以作为基本方,临证加减,使效方得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