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见集》校注与研究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now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正见,字见赜,南朝陈代的重要诗人,祖籍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幼好学,有清才”,其“五言尤善,大行于世”,梁元帝立,拜通直散骑侍郎,故有张散骑之称,是陈代作家中现存诗歌作品较多的一位诗人。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即绪论、《张正见集》校注、《张正见集》研究、结语。另有附录。详情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依据和意义、张正见研究现状综述与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对《张正见集》进行整理校注。张正见现存作品较多,据统计有赋3首、启1篇、乐府42篇(含残诗)、诗47篇(除《雪诗》)。校注以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张正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依其目录排列,即赋、启、乐府、诗。参校明代张燮《七十二家集·张散骑集》、清人严可均的《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中华书局版1958年)(辅以商务印书馆版本1999年)、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59年版)、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中华书局1983年)及《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古诗纪》等。第三部分主要是关于《张正见集》的相关研究。此部分主要从《张正见集》著录源流考述,张正见行年、著述拾遗辨证,张正见交游考发微,张正见诗文辑佚及考辨,张正见赋体的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心肾同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心肾同治选穴原则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1、观察组:(1)针刺主穴:心俞、肾俞、内关、神门、足三里、通里、太溪、涌泉、廉泉;(2)刺法:患者取侧卧位,穴位直刺10-30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转致得气,留针30分钟;(3)刺血疗法取
我国是一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元的国家,民族风格的体现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究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中的民族风格,首先对尚德义先生及其音乐创作进行了解,其次对尚德义先生创作的几首带有显著民族风格特征的花腔艺术歌曲进行探究,从而认识到在音乐创作中融入民族因素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分析几位名家歌曲演绎中的伴奏音响、演唱形式、服装服饰等方面更进一步地挖掘出歌曲当中民族风格的运用与体现,从而更清楚的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病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更好地认识重症AKI患者、改善其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所有重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并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疾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
“撒叶儿嗬”亦称“跳丧”,又名“打丧鼓”。它作为土家族在丧葬仪式上特有的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因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备受海内外研究者关注,被海外研究者誉为东方丧葬仪式上的“迪斯科”。本研究主要围绕“撒叶儿嗬”国家级传承人黄在秀大师、省级传承人谭学聪大师、传承弟子、民间年迈的老艺人等在唱法上与之探讨,凭借众多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唱词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拜师学艺进行舞台实践,通过对
口语交际教学的随意性导致口语交际在语文课堂上一直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由于语文考试不涉及口语表达,因此教师教学随意,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口语交际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痛点和难点。解决口语交际教学问题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轻视了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经过语文教育的多次变革,“经义教育”已经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语用教育”登上了历史
《庄子》作为先秦古籍中的典范,在哲学、文学、美学上都有超卓成就,对中国“隐逸文学”的发展流变更是作出了突出贡献。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中国隐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产物,隐而不仕是其主要行为特征,根据其隐逸行为的思想根源大致可以分为道家隐士与儒家隐士两类。《庄子》一书以其奇妙的想象与生动的寓意塑造出一系列隐士形象,深刻体现了道家隐逸思想,成为《庄子》人物画卷中相当精彩的一部分。本论文即拟对《庄子》一书
随着部编本教材在全国中小学年级的统一使用,语文教材实现了从“一纲多本”到“一纲一本”的巨大转变,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一线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分析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发现选文中的女性形象饱满丰富,性格特征鲜明。而这些选文中的女性形象所传递出来的女性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观和健全的人格,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敏感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
中学文言文的教与学一直是师生的重点。文言文中的“语言”和语言学中的“语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关于语言功能的揭示。因而,从语文教学上来看,怎样教文言文不仅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师专业修养的体现。从语言学的角度,教师有意识地发现文言中的文字问题、语音问题、词汇问题、语法问题以及修辞问题,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形成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即建构起文言文教学的语言学策略,将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对于文言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它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存在于我国语文教材中。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培养审美意识,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9月,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改变了之前“一标多本”的教学状态。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进行了系列调整,体现了教材古诗词新的选编特点、
本文通过研究沈尹默书学观念嬗变的过程,从其自身的学书经历、论书诗和所发表著作,看到其书法实为碑帖交融、碑底帖貌、清秀润雅的风格,其书学观包含笔法观、形神观、审美观、教育观。从其书学观嬗变过程我们可看出,沈尹默虽为帖学代表,但也脱离不了碑的影响。沈氏之所以推崇“二王”提倡“帖学”,是因为其主观审美取向,以及书法普及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定位而提出的,为的是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少走弯路。沈尹默自身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