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二十世纪末的历史余晖在古老的文化原野投下最后一抹背影时,印刷时代的文学宿命般的步入了落潮期。与此同时,文学为了自身的发展与电子媒介开始走向合谋,正在以一种另种形式获得新生。今天,当文学行走在电子媒介与非电子媒介两种不同媒质的载体中,行走在传统电子媒介与新电子媒介两种不同时代的媒介中,文学的形态开始走向多元化、审美开始走向日常化,批评开始走向民间化。因此,文学如何借助媒介工具的力量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电子媒介时代,究竟何为文学,与传统的文学有什么区别?都是需要重新讨论的话题,文学定义在这个时代已经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电子媒介文学都概括出来,找出共性,走广义文学观的道路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关键任务。不可否认,随着电子媒介的普及,影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伴随着这些载体而产生的文学作品的数量要远远超过同时期发表的纸质印刷文学。由于发展的历程较短,又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这些作品表现出的商业性、娱乐性、游戏性、缺乏历史深度和良莠不齐,使得它们从总体上得不到人们普遍的信任和历史的尊重。不过,假如我们怀着发展的眼光和前瞻性的审视态度,那么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影像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与笔让位于光与电,恐怕是高科技时代难以逆转的文化趋势。
文学的裂变期正在到来,电子媒介正是导致这种裂变的催化剂。本文从媒介理论入手,以西方理论话语为起点,以电子媒介为开端引入文学发展的话题,首先从外部进行文学载体分析。接着文本分别分析电子媒介文学的审美观念,电子媒介文学的生产机制和电子媒介文学的文本特征。从电子媒介文学概念的界定出发,以日常化审美为美学基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生产论、图像化理论、符号学、叙事学理论等分析电子媒介文学生产中各种不同的要素以及文本特点,从内部解析电子媒介文学的具体特征,展示新的文学样式与文学审美。在文学批评的部分,文本尝试结合媒介理论与文化理论,分析电子媒介文学的批评话语转向问题,在电子媒介社会,批评不再是少数人的专有权利,人人都可以行使自己的批评话语权,正是这种民间的批评方式解决了学院批评家失语的尴尬。最后,文本从电子媒介文学的分析回归到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分析,以边缘化、文学性、全球化,经典性、非电子文学的回归以及精神家园的建构等六个问题,回答当今文学的前途与命运问题,并试图解决人类在科技与人文双重维度下的生存状态问题。
今天,当人们行走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之间时,人的自我需要与确认终于在此时得到了完满的体现,家园的梦想将最终得以建构。文学,这个飞舞于两个世界之间的精灵,为人类在两个世界间架起了一座精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