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马山复式岩体位于湖南中部,为加里东、印支与燕山期的复合岩体。白马山复式岩体位于江南复背斜带北东部,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白马山加里东期岩体的 LA-ICP-MS 锆石U-Pb 年龄为 416±6 Ma、418±8 与 455±7 Ma、462±7 Ma。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均值=1.11)、镁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较低(ΣREE=72×10-6~446.5×10-6),轻稀土富集,Ba、Nb、P 和 Ti相对亏损,Th、U与Pb的相对富集,表现出明显的负Eu异常(δ Eu为0.5~1.02)。岩体的εHf(t)值分别在-7.37~-3.97、-5.47~-3.02与-6.76~-4.1之间,显示源区为壳源。白马山加里东期岩体为为两期岩浆活动,花岗岩类型为Ⅰ型花岗岩,推测下地壳变质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其中加里东早期岩体形成于挤压环境,晚期岩体形成于伸展环境,区域构造背景上受古亚洲构造域的控制。白马山印支期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32±2Ma与233±3Ma。为弱过铝质(A/CNK介于1~1.1之间)、镁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较低(ΣREE=102.9×10-6~154..8×10-6),轻稀土富集,Ba、Nb、P和Ti相对亏损,Th、U与Pb的相对富集,表现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为0.26~0.62)。岩体的εHf(t)值分别在-8.28~-4.81与-8.78~-4.22之间,显示源区为壳源。花岗岩类型为Ⅰ型花岗岩,推测下地壳变质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岩体形成于挤压环境,区域构造背景上受特提斯-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衡山复式岩体位于湖南中东部,为加里东与印支期复合岩体,衡山复式岩体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燕山期岩体岩性为二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7±2 Ma与151±2 Ma。为强过铝质(A/CNK>1.1)、镁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较低(ΣREE=50.4X 10-6~197.6X 10-6),轻稀土富集,Ba、Nb、Sr和Ti相对亏损,U与Pb的相对富集,表现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为0.32~0.62)。岩体的εHf(t)值分别在-13.14~-11.06与-18.76~-11.之间,显示源区为壳源。花岗岩类型属于S型花岗岩,可能为中地壳变质泥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白石峰花岗岩形成于碰撞环境,区域构造背景上受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古陆碰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