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1979-2007年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主要因素,得出如下结论,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资本市场开放程度、汇率风险头寸及央行独立性,而贸易开放度、贸易地理集中度、生产与产品的多样化程度、财政收支状况、贸易冲击脆弱性、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则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影响不显著。实证结果还显示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更倾向于是引起财政收支、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变化的原因。此外,在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5个主要因素中,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与实际GDP的变动及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这与传统最佳货币区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与外债余额(外债风险头寸指标)呈负相关关系,这也与M-F模型的理论预期相一致,但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与国内金融部门信贷占/GDP比重呈反向关系,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反而降低了。这个现象在当时是符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国情,但是从长远来看则存在不合理性。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也理应提高。本文研究的这一结论有可能成为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实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