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近年来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环境问题。地下水是安徽省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近年来不断加剧的人类经济活动造成了安徽省地下水污染的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等常量组份的含量有不断增高的趋势。本文在对安徽省地质、水文地质、地下水污染源以及污染途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安徽省地下水污染状况,并对城镇生活污水污染与农业污染按单位面积污染负荷进行了分析评价,此外调查研究了安徽省污染防治工程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安徽省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得出主要成果如下:(1)安徽省淮北平原区和沿江丘陵平原区浅层孔隙水已受到一定污染,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中常规组份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铁(Fe)、锰(Mn)和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氨氮(NH4+)等组份超标或超过地下水背景含量。(2)地下水类别分为:严重污染区、中等污染区、轻度污染区和未污染区。其中重污染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区的亳州、涡阳-濉溪、奎河沿河地区、蚌埠-固镇、五河北部、淮南、阜南南部和沿江丘陵平原区的天长等地,面积11242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中等污染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区的蒙城-涡阳义门、五河、砀山等地和沿江丘陵平原区的天长北部地区,面积6570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7%。轻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区的阜阳-凤台-怀远-宿州-泗县等地,沿江丘陵平原区的沿江两侧及皖南山地区的屯溪等地,面积33488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3.9%。(3)针对污染源负荷评价结果,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建议,为遏制安徽省地下水污染趋势,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最终为“生态安徽”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