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唑类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因具有生物活性、磁性、催化活性等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3个唑类衍生物,用这些化合物作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配位自组装,得到了5个具有单核、一维结构的新颖配合物,解析了这5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等手段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部分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和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配合物超分子体系中非配位键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情况,并对唑类衍生物的配位化学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简要总结。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工作设想。
第二章至第四章,合成并表征了3个唑类衍生物配体,解析了5个金属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1.合成了新型非对称性3-甲基-5-吡唑羧酸配体(L1)及其金属配合物:Co(HL1)2.(H2O)2(1)和{[Cu(HL1)2].(H2O)}n(2),其中(1)中单核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一个准六核结构,进而堆积成为一个三维结构的配合物;配合物(2)是一个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同时研究了吡唑羧酸类配体的配位性质。
2.合成了配体2-(咪唑-1-甲基)-苯并三氮唑(L2)及其单核配合物(3)和(4),并研究了两种配合物中存在的分子间氢键、π-π堆积作用、C-H…π作用和Ag…O弱作用等非配位键在超分子组装方面的性能;
3.合成了配体3-(3,5-二甲基吡唑-1)-6-酚氧基哒嗪(L3)及其单核配合物[Cu(L3)2](ClO4)(5),该配合物中存在的π-π堆积作用将其连接成为一维链状超分子体系。
第五章,研究了部分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活性和杀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L2和配合物(3)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活性,IC50值分别为34.421μg/ml和42.60μg/ml。配合物(3)对苹果轮纹病菌和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相对抑菌率分别高达88.00%和74.50%,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