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B. Kumaravadivelu的“后方法教学法”理论倡导教师才是教学理论的创建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发现适合其特定情境的方法。多年来,中国英语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然而,一些突出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中国学生在英语应用方面的“高分低能”表现及课堂中的被动性表现,等。这说明中国英语教学需要更加微观化的研究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在以往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中,教师们在中国现实下遇到了众多问题,英语课堂沟通式互动教学的开展阻力重重,就是其中之一。面对问题,本文认为我们不能空吁且固执前行,而要顺应进而改变。课堂沟通式互动亦即M.H. Long提出的人际交往中具有意义的互动。它是交际双方为达到彼此理解通过调整语言形式、会话结构、信息内容而进行的交流。在课堂中开展师生间、生生间的具有意义的互动对语言学习具有非凡意义。从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到Swain的“可理解性输出”,再到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都证明了课堂沟通式互动能够促进学生语言习得。基于此,在大量以“二语”习得为研究视角的现状下,本文从课堂组织实施的角度,以J. Snyder, F. Bolin, and K. Zumwalt的课程实施理论为支撑,从“忠诚”(fidelity)、“相互顺应”(mutual adaptation)和“创生”(enactment)三个方面探讨中国英语教师沟通式互动实施的现状、顺应过程和可行性的创生模式。为此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1)英语教师是如何认知并开展课堂沟通式互动的?2)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英语课堂沟通式互动的开展?3)中国国情下英语教师应如何顺应现实实施沟通式互动?通过研究,希冀建立合乎国情的互动教学模式,改善英语课堂的沉闷气氛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听课、访谈多种方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数据收集。研究对象包括来自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和西亚斯国际学院的656名学生和40名教师。通过对所收集数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目前中国英语课堂依然存在着班级人数太多、课时不足、考试压力大等客观问题;由于受传统文化诸如尊师教育、重面子心理的影响,学生自身也存在着不主动的问题,表现为习惯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过于依赖老师等。种种现实困难让大部分教师对开展互动教学感到很无奈,迫使他们退却或放弃互动教学,转向传统的教学方法。目前,课文语法讲解、教师长时间占据话语权、学生表现沉闷,仍然是英语课堂的主旋律。基于D. Allright的“课堂生命质量”观点(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体现不仅仅是指其肉体的存在,还体现在其思想、感情和知识等应受到的尊重)以及中国国情及传统文化,本文认为应当从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和微观策略方面对现有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为此,本文引入了质量管控科学中的“戴明环”理论(即PDCA Circle:plan, do, check andact),以互动课堂的授课阶段、学习任务的组织策略以及开展时机等为依托,提出了尝试性的改良教学模式,并辅以了心理学、管理学和教学法等理据说明,以期提高师生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最后,本研究运用改良的新模式在小范围内做了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实验后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该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改善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