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基于北京市的实证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乘客乘降的场所,是乘客与城市轨道交通发生联系的纽带。轨道交通线路、线网客流特征实质上是车站客流特征叠加及交换的效果体现。目前已有诸多关于轨道交通线路、线网客流特征的研究,但关于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轨道交通车站的客流特征对轨道交通规划、客流预测、车站周边土地开发、车站规模设计、运营组织、车站接驳规划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对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车站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分析了车站客流特征与周边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轨道交通车站乃至线网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带动效果。  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  (1)根据车站的全日分时段进出站客流量数据对北京市轨道交通车站做聚类分析,并对分类结果从两方面进行检验。一方面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说明各类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结合各类别车站周边的人口岗位、土地利用分析各类别存在差异的内在原因。进一步对各类别车站其他客流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土地利用不同导致车站在进出站客流时间分布特征、高峰小时系数特征、高峰小时时段特征、工作日与周末客流差异特征等几个方面的客流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  (2)对车站客流规模与车站周边人口岗位、土地利用、开发强度、车站区位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并结合非参数密度估计,得出车站客流规模与以上因素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可根据已建立的非参数模型对车站客流规模进行预测,作为相关工作的参考。  (3)通过研究轨道交通车站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发现,车站周边的土地利用及开发强度随着与车站中心之间距离的增加呈现出规律变化的特征。此外,轨道交通车站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范围随着各种交通接驳方式对车站影响范围的扩大而扩大。进一步将研究范围扩大至轨道线网发现,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空间布局有重要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今后轨道交通的相关工作从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运营、车站周边土地利用与开发、进出站接驳等几个方面提出若干建议。
其他文献
选矿是冶金工业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加工制造业中心地位的确立,我国冶金工业正在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选矿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这些都促使了选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个新兴技术研究领域,它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光学、力学、美学和心理学等多门社会学科,旨在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人工环境。虚拟装配技术以虚拟环境为基础,是虚拟
光纤陀螺自问世以来,在短短30多年时间里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优点,目前光纤陀螺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及陆地的军用和民用的各个领域。本文研究了
相对导航技术是编队飞行、建立空间站、交会对接和空间攻防等航天器接近任务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以空间攻防为课题背景,根据近距离非合作目标交会的特点,提出了将基于贝叶斯估
臭氧(O3)是一种极不稳定易分解的物质,工业上最常用的产生臭氧的方法是介质阻挡放电法,简称为DBD法。在臭氧发生器等效电路和电气参数一定的情况下,供电电源成为DBD法的关键。目前常用的臭氧发生电源中,逆变器主功率开关器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开关损耗,当工作频率越高时,开关损耗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电路工作效率和开关频率提高。本文在分析臭氧发生电源提高放电效率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臭氧发生电源
混沌运动是非线性系统中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对初值极端敏感,具有遍历性,连续宽带频谱,类噪声等特性,是近年来非线性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混沌现象大量地存在于实际工程之中,对其加
间歇过程作为一种典型的生产方式,广泛存在于钢铁冶金、化工制造、生物医学以及半导体等生产过程中。间歇生产过程存在着多变量、时变性、反应复杂、多工序等特性,使得人们难以根据机理来建立模型,而基于数据的软测量技术的出现、研究与发展,使其逐渐成为间歇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建模分析方法。其中,以主元分析(PCA)、偏最小二乘(PLS)为代表的多元统计学方法以其独特的核心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间歇过程的质量预报、在
智能推理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热点,但尚需解决的问题或难点还有许多。有些实际问题,需要在信息量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数据处理,这方面的研究尤其
本论文是在“棉杆APMP制浆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产业化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在对盘磨控制的分析过程中,针对其控制系统中门槛功率无法确定最优系数的特点,采用盘磨打浆专
蚁群优化是意大利学者M. Dorigo,V. Maniezzo和A. Colorni通过模拟蚁群觅食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种群的模拟进化算法,它具有多样性、分布式并行处理、自组织、自适应和鲁棒性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