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D的超临界水棒束内流动传热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i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准确可靠地预测棒束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行为对超临界水冷堆堆芯热工水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价湍流模型在棒束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计算中的性能,本文以开源CFD软件包OpenFOAM为数值分析工具,基于上海交通大学超临界水棒束试验数据,评价了k-ω SST模型和realizable k-ε模型在预测布置有简单定位格架的四棒束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现象时的性能。同时,还将OpenFOAM模拟所得的加热棒内壁温轴向分布同实验结果以及SSG模型的CFX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三种湍流模型均过低地估算了超临界压力下水在棒束流道内的换热能力,由于k-ω模型在壁面附近较k-ε模型有优势,而realizable k-ε模型和SSG模型均为ε类模型,所以在远离定位格架的区域k-ω SST模型预测结果同实验值最为接近。但由于realizable k-ε模型和k-ωSST模型均采用了湍流粘度修正,过度地抑制了定位格架附近的湍流动能产生项,因而得到定位格架附近与实验不符的温度变化趋势。综合评价本文所考察的湍流模型,k-ω SST模型的模拟结果较优,然而为了更精确地模拟超临界压力下棒束内的流动传热现象,湍流模型仍然有待改善。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k-ω SST模型对评价了欧盟超临界水堆内燃料测试实验(SCWR-FQT)加热段的传热及水力学特性。该实验段为具有绕丝定位结构的四棒束,超临界水在棒束内沿上升方向流动。基于计算结果,本文分析了燃料棒外壁温和壁面剪切应力分布,以及绕丝结构对超临界压力下棒束内流体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从而为超临界水冷堆堆芯燃料组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绕丝对棒束内超临界水的流动起导向作用,流线沿绕丝旋转方向延伸,截面流体速度、湍流动能、压力以及温度分布均随绕丝绕程呈现周期性变化;在燃料棒加热段热流密度较高区域,流体温度亦接近拟临界温度,较容易发生传热恶化,而且绕丝与燃料棒接触面附近容易发生流动滞止现象,引发传热弱化,因此在设计上应对这些现象及其产生的影响加以考虑,保障反应堆的安全。为了进一步研究棒束排布对传热的影响,本文还分析了不同节径比对传热特性的影响;采用k-ω SST模型,分别对P/D为1.18和P/D为1.3的四棒束内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节径比对流体温度、速度、湍流动能分布以及对加热棒内壁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D为1.18的棒束内,定位格架对其下游超临界水流动传热的影响更为显著,且沿流动方向流体温度、速度和湍流动能均高于P/D为1.3的棒束;另外,由于P/D为1.18的棒束子通道内加热周长和流通面积之比较大,子通道截面上流体温度、速度和湍流动能的分布更为不均匀。
其他文献
同轴负载是一种新型的直线加速器吸收负载,微波吸收材料是S波段高功率同轴负载(>10kW)研发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同轴负载的工作环境及功率需求要求吸波材料具有高吸波能力、
重粒子碰撞过程广泛存在于天体物理和实验室等离子体环境中,对离子电离平衡和能量输运都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碰撞过程涉及多体、多中心问题,仍是原子分子物理的热点和前沿。本文首
目的:检测香加皮杠柳苷在体外对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有无抑制作用,并检测其CDK4和CDK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MTS的方法检测香加皮杠柳苷在体外对食管癌细胞的生长有无抑制作用,
以荷叶效应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基于模板法的防污自洁PVDF膜的制备。重点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及粗糙表面的表面能对PVDF膜拒水及拒油性能的影响。采用静态接触角及滚动角、集灰实
随着石化、核电等工业的发展,大型设备、管道和精密装置逐渐得到使用,它们的抗地震性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要求其在使用期间甚至包括地震期间也能够正常运转。因此,如何定
近年来,吉林市总工会不断加强员工诉求中心建设,健全县(市)区、乡(镇)街和企业三级维稳网络体系,实现了“诉求不出门、对外零上访”的工作目标,使员工诉求中心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是一座安全可靠、高技术性能、多用途的先进研究堆,将成为我国中子散射实验、中子活化分析、核电燃料和材料辐照试验等研究和生产领域内重要的核工程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开发核能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核能在为我们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一部分放射性废水,福岛核事故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正> 一、剂量的参考推算方法①以畜禽种类计马(体重400千克)1牛(体重300千克)1~3/2羊(体重50千克)1/6~1/5猪(体重50千克)1/8~1/5家禽(体重2千克)1/40~1/20②饮水给药与拌料给药
目的:探讨入院初期(第1天~第3天)给予患儿及家属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7年12月住院患儿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患儿。干预组除常规护理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