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电站中的辅助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这是核电站在设定地震动下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以往有关核电站抗震安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体工程上,而对其中辅助设备的研究比较薄弱。我国核电站抗震设计规范中涉及设备抗震的设计内容也比较少。随着我国核电站的不断建设,积极开展核电站辅助设备的抗震研究己十分必要。由于设备结构的复杂性,单纯采用计算分析或结构试验的方法都很难把握设备的实际抗震性能。本研究课题采用理论分析与结构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索了核电站中几种常见设备——核级空气处理机、离心通风机和冷冻机的抗震性能及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内容涉及设备计算模型、地震输入、反应计算、应力强度校核、试验测点布置、输入时程反演、激励容差、反应测量和设备抗震能力的综合鉴定。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过程可归纳为: (1) 假设结构是线弹性的,建立合理的有限元计算模型。输入不同楼层反应谱,初步计算得到最大反应的位置,供试验中传感器及应变片布置作参考。 (2) 在大型振动台上进行原型结构试验,通过频率扫描得到结构的自振特性,同时通过物理参数识别求出结构阻尼比。模拟给定的水平楼层反应谱进行地震输入,通过传感器和应变片测得各力学量。 (3) 以测得的振动台台面的反应谱作为实际输入地震荷载,再计算结构的反应。 (4) 将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计算模型的正确性。用计算分析的方法进行三维地震反应分析。 (5) 总结不同形式结构的反应特点,分析其原因,研究结构的地震动破坏机理,综合评定其抗震性能。 (6) 利用通过试验验证过的正确计算模型,采用不同基底防振弹簧的参数值,对比它们对结构的隔震效果。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一 本项研究在国内尚无较多的资料可循,它的研究成果对补充、修改我国核电站抗震规范中设备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