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司徒雷登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国新教传教士,中国近代教育家。先后任教于美国的潘陶普斯学院(Pantops Academy)、中国的南京金陵神学院、燕京大学。其教育思想以“自由”为主线,含有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等因素,以其特有的方式创办燕京大学,并使燕京大学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司徒雷登的宗教教育观使他不只是囿于传统的宗教教育,而是以自由的宗教思想为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进行融合,使其相互包容,相互生长。他认为,在中国大地上以基督教这种外来文化替代在中国土壤中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如果仅仅进行宗教的灌输必将失败,教会大学的目的应该是培养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发展、传播基督教思想。 燕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跟随时代,服务社会”的世俗教育、“探求真理,追求自由”的精神教育和“增加体质,公平竞争”的身体教育。三种教育目标看似分离实为一体,世俗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的生存性而言,精神教育则关注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保证两者皆备于学生的同时,身体健康则成为其前提,所以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对身体教育上亦有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司徒雷登在课程上设置了以发展精神为主的人文性课程、以学习现代技术知识为主的实用性课程和旨在服务的宗教性课程,三种类型课程的设置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全方位的发展,对服务社会而言不至于有所偏颇。在课程实施上,司徒雷登采用选课制与学分制、导师制的方式。关于教育方法,司徒雷登采用情感传递、实际操作和榜样示范的方法,在情感传递教育方法上主要是陶冶的方式,包括利用建筑环境、人格魅力、团体活动三个方面的陶冶方式;实际操作上注重实践锻炼;榜样示范法有治学严谨、兼容并包。至于司徒雷登的教育管理思想,他曾表示他为燕京大学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保障学校里有一种自由的环境,以确保师生能够自由地表达真理。燕京大学蕴含着自由与民主、规则与情感相结合、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成分,因此他所做的不只是保证了学校里有一股自由的空气。司徒雷登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大变革的时代,他试图用教育来诠释战乱的年代里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或许他身上有着诸多谜团,但是作为教育家的他值得我们敬佩。司徒雷登作为一位理想主义者,他身上拥有虔诚的精神,谦卑的态度,对别人充满爱的包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与中美文化交流中,司徒雷登为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与现代中国大学发展方面司徒雷登的教育经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