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中的土地伦理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y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斯坦贝克,1940年和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普利策奖获奖著作《愤怒的葡萄》被视为他的巅峰之作,也是其最为知名的小说。斯坦贝克在小说中描述了人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表达了他对土地的强烈感情。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愤怒的葡萄》进行分析,以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说为指导解读该作品。   全文包括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约翰·斯坦贝克的生平和作品《愤怒的葡萄》。另外,引言还简要综述了以往对该作品的评论情况,介绍了生态批评的起源、发展、理论基础及其要达到的目的。   第一章关注的是人与土地的和谐关系。本章阐述了人与土地相互依赖的关系。土地是人类的最初发源地也是其最后的归宿。人类热爱和依赖土地,土地可以帮助人类实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人类也利用自己的智慧维持土地的持续发展。   第二章阐述了工业文明与土地间的不和谐。工业文明过多地关注效率和效益,而忽视情感。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平衡漠不关心,对土地缺乏热爱和尊重。快速的工业化使得人类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无度。随着工业技术被广泛地用于改造自然,人类与土地的关系逐渐地疏远,从而土地遭到严重地破坏。   第三章从两个方面研究失去土地对人的精神的影响。首先,本章讨论了女性的角色在失去土地后的变化。在作品《愤怒的葡萄》的开头部分,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着次要角色,男性起着主宰作用。但在失去土地之后,男性失去了依靠和力量源泉,也逐渐失去了家长的地位。女性开始扮演家庭甚至全人类的救世主。其次,本章还讨论了人们在失去土地之后由自私转为博爱。私有是自私的根源,人一旦拥有财产就会千方百计去保护它,决不愿意与别人分享。失去土地之后,人们才认识到分享和博爱是多么得重要。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并再次强调了人与土地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是语言测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局限于交际能力的复杂性以及测试的信度难以把握,多数大学和学院将英语口语测试排斥在非英语专业课程的语言测试之外。随
今年43岁的张永翠从小喜欢手工刺绣。多年来,她勤学苦练,不但熟练掌握了景泰传统手工刺绣的针法、调色、构图等技能,而且积极创新,把本地传统的刺绣技艺与苏绣技艺相结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艺,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绣娘。2015年,她获得“白银市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称号。  1972年,张永翠出生在甘肃省景泰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母早出晚归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作为家中老大的她,不得不帮助父母照顾弟妹。
词汇是社会发展的窗口。新现象和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导致新词的产生。饮食词汇也不例外。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饮食新词是由类比方式构成的。类比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最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因其诗化的语言及对揭示美国现实中重要的种族问题的突出贡献,获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里森的作品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