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旅游资源丰富,秀丽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毫无疑问,英译的湖北旅游文本是外国游客了解湖北旅游资源的重要途径,其质量也直接影响湖北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湖北旅游文本的译作较少,现有译作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因此对湖北旅游文本的翻译进行研究很有必要。笔者选取了《湖北经典导游词》(2009)一书的部分内容作为翻译实践材料,该书涵盖了湖北省大部分景点及旅游线的导游词,内容详实,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湖北景点特色和当地文化,将其翻译成英文,可以方便更多外国游客了解湖北风情。同时,研究将借鉴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纽马克将文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而笔者此次的翻译实践材料同时具有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的特点,在翻译时可以借助该理论指导,实现译文中信息的传递并使译文尽量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效果,在译文中实现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本报告因此依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以《湖北经典导游词》(2009)中的七篇导游词翻译实践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原文的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归纳为实现文本功能可采取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及译文语篇中可采用的衔接手段,尤其详尽讨论了湖北地方特色词汇和排比句的翻译,以期为湖北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本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介绍。作者简要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以及本报告的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过程,分别概述了译前、译中和译后作者所做的工作。其中,作者对中英导游词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也对原文本的语言特点和文本类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介绍了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并总结了该理论指导下旅游文本翻译需要注意的地方。第四部分结合作者的翻译实践,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针对湖北地方特色词汇的翻译、排比句的翻译以及衔接手段的调整进行了案例分析。作者结合具体个案探讨和总结了为实现文本功能可采取的翻译方法、技巧和衔接手段。第五部分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指出在翻译导游词中的地方特色词汇时,应选用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达,通过直译、意译、音译加直译等翻译方法,在译文中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翻译排比句时,需充分考虑汉英句子结构差异以及汉英读者的审美差异,通过删减、重构、语态转换等翻译技巧,使译文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符合目标读者的审美;在处理语篇中的衔接手段时,应灵活运用照应和替代两种手段,使译文衔接紧密,流畅自然。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调整可以帮助译文实现与原文相似的文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