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翻译的标准,历来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论述不一。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来看,译者从自己认同的翻译理论中受益匪浅。成百上千位翻译理论家以及翻译实践者,提出了无数种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数世纪以来,翻译标准及准则的厘定似乎占据了核心地位。本论文是有关《北京被围目击记--中国对抗世界》的翻译报告,本书的作者是威廉亚历山大·彼得森·马丁,汉语名字丁韪良。本报告的目的旨在展现笔者采用深度翻译策略的方法。深度翻译最先由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提出,在翻译实践中早就被译者广泛采用。它是一种注重细节,强调阐释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对原文本的历史或文化信息加注或者解释,通过这种翻译方法,读者能够回到翻译文本所产生的时代,更深层次的理解文本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为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北京被围目击记--中国对抗世界》覆盖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地名,官场职位和丰富的文化因子以及历史事件。源语言文本的这些特点要求译者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积淀,为了追溯历史,译者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本书翻译过程中笔者运用了深度翻译理论,通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以及脚注,尽力去重构源语文本产生时的历史氛围,再现翻译文本的历史文化语境。从而弥补了文本交流中的语境流失,减少跨文化误读,达到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目的。本报告共包括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实践报告的背景,主旨,意义以对源文本大致回顾。第二章介绍了翻译理论背景,包括深度翻译理论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此理论早期的存在形式。第三章着重介绍了相关理论下的案列分析。第四章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了总结,包括从翻译实践中得到的收获,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