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7年,德国租借青岛,随即开始进行城市与工业建设。此后40年间,近代青岛工业在中外资本的介入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式的发展。工人作为随工业产生而出现的一个新兴群体,在近代青岛的发展历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早期青岛工人的最初来源大多是周边郊区以及整个山东地区的农民,并有少量本地居民及外地熟练技工存在。而随着青岛工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工人所从事的行业也逐渐由原先的筑港、修路发展为纺织、机械和港口等。同时,出于降低成本和加强管理的考虑,女工和童工日益取代成年男工,成为近代青岛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较之农民,近代青岛工人确实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其工作环境与条件大多较为恶劣,不仅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管理制度严格,而且在工伤与失业等方面也缺乏足够保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工人通常采取怠工、罢工和偷窃物资等手段与资本家对抗,并形成了以籍贯、行业等为划分依据的工人团体,虽然这种斗争往往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的,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待遇与处境,而这些逐渐发展为工会的工人团体,则日益成为国共两党为实现各自政治目的而彼此斗争的舞台。在工作之余的家庭生活中,虽然相对较高的收入使青岛工人在衣、食、住等日常方面得以维持不低的生活水平,但依旧难以承受电影、跳舞等新型娱乐的昂贵花销,偶尔的听书、看戏、逛公园仍然是工人习以为常的休闲娱乐方式。而对节庆、仪式等传统习俗的慢慢淡化以及对教育、金融等新鲜事物的日益重视,标志着工人及其家庭在不断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在近代中国,工人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青岛工人也自不例外。在近代青岛这座新兴城市中,工人这一群体为城市发展与工业进步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