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特色不仅折射出某一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还反射出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当地人守护与传承。2001年,我国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不仅为地域文化“传播者”们提供了便利的“文化输出”载体,还成为了架起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桥梁。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类校本课程也因其独特价值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以武汉市S小学“车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案例,分析了该校校本课程的优势条件,并选取最熟悉该校校本课程的六年级学生参与武汉市S小学“车育文化”校本课程中的必修课程《汽车文化》的成就测验和学生问卷两项调查,并将两项调查结果进行合并。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六年级学生中有80%的学生来自于“车都家庭”,但学生对《汽车文化》课程掌握程度与“车都家庭”背景无显著相关。所有学生学习兴趣高,知识面较广、能够主动的学习,对《汽车文化》校本课程掌握得较好,对学校和地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车育文化”课程学习方式多样、基本能够高效、保质地落实,学习效果较为显著,但存在着学生对地域资源利用状况不理想、毕业年级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等问题。为了保证地域类校本课程既能达到传承地方文化又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认为课程研究者和教育媒体应重审地域类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加强研究力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宣传工作;企业和个人应为学校课程提供便利的课程资源,使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创新;武汉市S小学应扬长避短,在不断完善该课程体系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应利用好一切机会向其他学校宣讲自己的经验,以达到为其他学校提供案例借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