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之一,其实现持续利用与否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众多因素中,城市化作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对土地持续利用目标能否实现构成关键性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拟从城市化角度出发,研究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制,以期能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为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的目标服务。 本文结构共分九章。 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非持续利用行为主要表现在总量失控、结构失衡和生态恶化等几方面。结合城市化进程的特殊研究背景,本文认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农地保护与结构优化。这两个方面与城市体系、城市用地规模、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和土地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本文也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机制问题。 第二章介绍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一般理论。在回顾了土地利用的概念和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概念、内涵和原则。土地持续利用的经济学本质含义仍在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可持续意义上的土地配置与一般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已有了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挑战、价值观与财富观的变化、配置维度要求和配置目标的变化等诸多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构成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因素,从资源丰度、环境容量、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六个方面作了理论上的分析。 第三章对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作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分析。城市化过程始终伴随着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功能结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中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属性变化等。接着,本文从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动力机制和先发与后发城市化三个角度对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不同的城市化阶段,土地利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城市化阶段中的一些土地利用现象可以利用土地资本边际替代率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城市化动力机制包括自上而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城市化两种形式,这两种发展模式不仅表现为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上,同时在配置效果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先发与后发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存在着后发效应问题,后发城市化国家往往可以避开先发国家先前在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后发优势。 第四章从城市体系这一较为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城市化过程也是城市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以及城市职能结构上,三者均对土地利用构成了重要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完善使土地利用的经济区位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使各类土地上的生产活动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不同规模的城市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效率的差异具有其客观性;城市职能结构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城市间合理分工所导致的最佳用地规摸确定、城市内部用地空间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产出的差异等诸多方面. 第五章对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张问题进行了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扩张的根本动力在于城市经济的集聚性,并且这种城市规模扩张现象一直会持续到城市规模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本相等时为止.城市用地规模的确定应主要从城市的两个基本功能(生产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的生产用地规挨应根据城市中各产业的用地特点来进行,此方面反映各产业不同用地特点最简单的概念就是单位产殖占地率;城市中的非生产性用地部分则可以按照以往的惯例从城市人口规模的角度予以考虑,但应注意科学地界定城市人口雌概念的内涵. 第六章主娜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内部用地结构的优化问题。城市化进程也就是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由子土地竞租曲线的作用,城市中的各产业也会不断地通过区位选择使自己的生产行为与土地利用行为相一致,从而使城市用地结构也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之中。产业可以作为研究城市内部用地结构的一个重要角度,建国后中国城市用地的不合理之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时不合理的产业政策所引致的结果.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优化的根本原困在于城市内部土地配置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与制度失灵,而其优化配置的结果也有着一定的客观标准。对于城市内部用地结构的优化手段而言,则主要可从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置换机制和土地重划等几方面来进行。 第七章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生态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该章的讨论中,主要针对与人类有较为密切关系的市地生态系统与农地生态系统来进行,并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对这两种形式生态系统的不同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角度研究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生态系统的恶化问题,并从基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