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派的理论出发,提出服务业集聚能够最终作用于城镇化质量这一假设,两个系统之间倾向于存在较高的耦合协调度。但是,在理论上存在的因果关系并不一定存在真实的相互作用。是否真正存在相互作用需要使用计量工具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的特性又决定了本文不适宜使用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需要另辟蹊径,因此本文主要使用熵值法、灰色预测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代替了OLS回归等因果关系模型的作用,如果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协调度,那么即认为两个系统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认为两个变量之间具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函数关系。利用2001年-2016年的数据,论文使用空间基尼系数评价了新疆服务业集聚水平,发现新疆存在显著但是水平偏低的服务业集聚。由于受到政策直接干预,其发展趋势不易预测。使用熵值法分析了2001年-2016年期间新疆城镇化质量水平和2016年新疆各地州地城镇化质量水平。对于分析出来的2001年-2016年新疆城镇化质量水平,本文使用灰色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以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原则,本文将城镇化质量内涵认定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城乡协调和绿色发展在城镇化率数量提升中的同步,并建立了指标体系。新疆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对于2016年新疆各地州城镇化质量数据,本文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KDE估计和Wilcoxon检验法进行了检验,发现新疆城镇化质量存在显著地地域差异。南疆和北疆地州城镇化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使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本文分析了新疆服务业集聚和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协调关系。新疆服务业集聚与城镇化质量的耦合度呈整体下降趋势,由磨合阶段下降到中度耦合阶段,两个系统存在孤立发展的迹象。根据预测结果,两个系统之间耦合度存在进一步下降的趋势。但是,还是在中度协调范围之内。新疆服务业集聚和城镇化质量的协调程度不断上升,2001年-2016年期间由低度协调上升到中度协调阶段。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三年内,协调度依然维持在中度协调范围之内。最后,在总结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论文结合新疆区情和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是当下和预测期内新疆服务业集聚和城镇化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耦合度和显著的协调度,两个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经济因果关系,从发展服务业角度提升新疆城镇化质量是可行的。新疆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受到政策的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具有难度。新疆城镇化质量的发展则表现为较快速提升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疆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已经或者能够快速达到中国其他地区的城镇化质量。新疆各地州的城镇化质量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因此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区域城镇化质量差异,特别是南疆和北疆之间城镇化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加强新疆地区的中心城市建设能够在中心城市发挥服务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利用新疆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配套的服务业集聚。特别地,在提高新疆地区城市经济的服务化水平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发展多样化服务业产业集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促进新疆的城乡协调发展和南疆北疆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