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环隙流道冷却传热特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fing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单相水为工质,对6个当量直径不同(d_e=5.96、4.90、3.98、2.90、1.80、0.94mm)的环隙流道,在热水入口温度不同(50℃、60℃、70℃、80℃)条件下的冷却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其传热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以部分实际实验工况为基础,应用CFD软件(Fluent)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以下结论:环隙流道内的单相强迫对流换热就流动状态而言在一定的当量直径范围内(1.8mm~5.96mm)分为层流区、过渡区和紊流区。过渡区间随当量直径的不同而不同,Re数范围大致为在500~2000之间,随环隙宽度增大有所提前。当量直径为0.94mm的流道只有紊流区。当量直径为1.8mm~5.96mm的各个环隙流道在紊流区、过渡区和部分层流区具有强化换热的作用;但在部分层流区对换热起到抑制的作用。当量直径为0.94mm的流道对换热起到抑制的作用。热水入口温度不同对环隙流道换热的影响在Re<1000和Re>3000时较为明显,变化趋势为在相同Re数下,随热水入口温度增大,换热能力降低。环隙当量直径对换热影响在Re<1000较为明显,变化趋势为:在相同Re数下,随环隙宽度的减小Nu数也减小。热流方向的不同对换热存在一定的影响。仿真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误差不大;芯管内径变化对窄环隙流道换热有一定影响;当量直径d_e=7mm时窄环隙流道紊流区已不具有强化换热的作用,而层流区和过渡区的强化换热作用仍很显著。
其他文献
本文在水平布置条件下,对喷涂不同厚度的PTFE涂层的波槽管和圆管进行了滴状冷凝实验研究;以滴膜共存的模型为依据对部分实验工况点作了理论计算;并且从粗糙度的角度分析了冷凝表
学位
单离子束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束流技术,实现了单个离子、单个细胞的精确辐射技术,在生物、物理、微制造、环境与健康、太空环境模拟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成为功能强大的技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