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语言的语音结构都包括音段结构和超音段结构。超音段特征是指超出单个辅音或元音的那些语音特征,包括重音、节奏、声调和语调等。重音是非常重要的超音段特征。英语是一种重音节拍语言,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之分,句子中的重读音节有规律地出现,它们之间的时间间隔基本相等;而汉语则是一种声调语言,即音节节拍语言,音节的高低变化能区分意义,音节间的时长基本等时。英汉两种语言间的这种差异使得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对于重音的分布不够敏感,在朗读英语时,特别是朗读英语文章时,难以形成正确的重音产出。本研究以语言迁移理论、信息结构理论和重音类型模型为基础,从重音总数、重音间隔时长、重音的实现方式(包括音高、时长和音强)和重音位置等四个大方面,将哈尔滨英语学习者的朗读语料和英语本族语者进行对比,以便发现哈尔滨英语学习者在朗读英语短文时在重音产出上与本族语者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了学习者产生重音差异现象的原因,希望能对哈尔滨英语学习者的语音习得以及未来的语音教学有所帮助。本研究的语音样本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AESOP-CASS(Asian English Speech Corpus Project-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语料库,是一篇名为《北风与太阳》的短文,全文共113个单词。研究对象是10名哈尔滨英语学习者和10名英语本族语者。研究使用Praat软件对语料进行4层标注,即单词层、音素层、韵律边界层和韵律重音层,然后使用脚本提取数据,再利用Excel对提取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并使用SPSS 21进行数据差异性分析。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哈尔滨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英语重音产出方面有什么不同?2.哈尔滨英语学习者在篇章朗读中与本族语者产生重音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在重音总数方面,哈尔滨英语学习者的重音总数普遍多于本族语者,前者的平均重音总数为34.7个,后者的平均总数为20.9个,二者之间的数量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学习者重音总数更多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学习者朗读过程中停顿过多,因此产生了更多的韵律单元,从而导致重音总数增加。其次,受到汉语音节节拍语言和东北方言的影响,学习者倾向于将每一个词都重读,也造成了重音数量增多。在重音间隔时长方面,哈尔滨英语学习者的重音间隔时长时短,而本族语者的重音则是比较规律且接近等时地出现,这说明学习者在朗读短文时比较随意地分配重音,缺乏重音节拍意识。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学习者缺乏重音发音知识,此外,在朗读时遇到生词不会读、出现口吃或口误从而重新朗读等情况也会导致间隔时长变长。在运用三个声学参数实现重音的方式上,学习者与母语者有显著差异。学习者的重读音节音高高于本族语者,音高上缺乏变化,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在音高上的区别不明显,表明学习者不能用音高变化来区别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学习者重读音节的时长在总体均值上长于本族语者,一是因为他们重读单词过多,二是因为他们将不该重读的虚词元音拉长,但在该重读的实词中,他们的重读音节时长却显著短于本族语者,说明他们不能使用时长实现正确重音凸显。学习者的音强范围和平均音强大于本族语者,但二者间并无显著差异。和音高一样,学习者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在音强上的区别也不明显。上述差异的原因是汉语和方言的影响,以及学习者没有意识到这三个声学参数对于实现重音凸显的重要性。在重音位置上,学习者也表现出与本族语者的显著差异。在词重音层面,学习者多音节词的重音后移现象普遍,原因是受汉语轻重拼音模式和汉语发音的影响。在句重音层面,学习者经常重读虚词,比如介词和连词;经常重读句末最后一个词来表示结束;不能有效区分新旧信息。在调群切分上,他们将从句引导词“that”视为独立成分或把它和前面的动词放在一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受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影响,英汉重音模式不同;学习者缺乏与重音相关的朗读技巧知识和信息结构知识。综上所述,哈尔滨英语学习者的重音产出与本族语者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多来自于母语和方言的影响,学习者缺乏英语重音知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今后教学中,教师应多教授重音相关知识和朗读技巧,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的重音差异,让学生多接触真实英语语料并多加模仿和练习,从而改善他们的重音产出。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哈尔滨英语学习者的重音习得研究提供参考,并可对该方面的英语口语教学提供有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