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病因机制复杂,其中咬合与TMD的关系颇具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牙合)或者颌位因素是引起TMD的潜在因素,即正中(牙合)(centric occlusion,CO)-正中关系(centric relation,CR)不调时会使咬合不稳定,可能会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失调,进而发展为TMD。“功能(牙合)”正畸矫治理念中也强调除了关注静态咬合的稳定性还要注意CO-CR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在正畸前临床检查中,医生更加重视颞下颌关节、咬合和颌位的状况以及其相互关系。那么伴有TMD的错(牙合)患者在不同颌位时咬合和颌面特征有什么差异,颌位的不调与TMD的发生是否存在关联性?本课题旨在研究伴有TMD错(牙合)患者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和参考位置(referenceposition,RP)两个不同颌位咬合和颌面特征的变化,包括髁突位置、下颌骨的位置和咬合关系的差异,帮助正畸医生在设计矫治方案时引入颌位因素,以获得稳定的矫治效果,并为TM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目的:通过分析RP-ICP不同颌位时髁突的位移、下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的变化,探讨伴TMD错(牙合)患者RP-ICP两个不同颌位的咬合和颌面特征差异。方法:选取2017-2019年来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和招募的志愿者,根据纳入标准进行初步筛选,然后依据DC/TMD和个别正常(牙合)的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无TMD个别正常(牙合)组(A组)、有TMD个别正常(牙合)组(B组)、无TMD错(牙合)组(C组)和有TMD错(牙合)组(D组)四组。利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ondylar position measurement,CPM)分别记录RP、ICP时髁突的位置,利用游标卡尺测量髁突由RP到ICP的位移;分别在RP、ICP拍摄头颅侧位片,用CADIAX系统的GAMMADocument Browser分别进行头影测量,取两颌位时头影测量值的差值绝对值;在(牙合)架上测量由RP到ICP时磨牙关系矢状向偏移量、覆(牙合)和覆盖变化量以及中线偏移量。所有测量指标测三次取均值,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矢状向,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D组髁突的位移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B组大于A组,D组大于A组和C组。垂直向,D组右侧髁突的位移量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髁突横向的位移量在四组组间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下颌由RP到ICP时,髁突在矢状面位移的方向共有八种不同的情况: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向前、向后、向上、位置不变。A组和D组髁突位移方向占比最大的为前上,分别为35%和42.5%,B组和C组中髁突位移方向占比最大的为后上,分别占50%和33.33%。RP-ICP髁突位置无位移者A组中最多。2.8个头影测量指标中,RP-ICP两个不同颌位时,SNa Pog的差值在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D组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于A组,D组大于A组和C组。Facial Depth和LFH在C组与D组、A组与D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的差异大于A组和C组。其余测量指标在四组组间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在RP和ICP两个不同颌位时,B组磨牙关系变化量大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覆(牙合)、覆盖和磨牙关系变化量在A组和D组、C组和D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大于A组和C组。A组与C组四种咬合关系指标的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中线偏移量在四组组间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有TMD正常(牙合)人群常伴有RP-ICP矢状向的髁突位移、下颌骨位置和磨牙关系的变化。2.无TMD错(牙合)患者RP-ICP髁突位移、下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变化与无TMD正常(牙合)人群无显著差异。3.有TMD错(牙合)患者存在较大的RP-ICP颌位不调,具体表现在垂直向和矢状向上髁突位移、下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变化。4.RP-ICP的髁突位移、下颌骨位置变化和咬合关系变化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