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是创伤及感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MOF在高危人群中的发生率约6%~7%,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从30%~100%不等,平均约70%。MOF发病机制复杂,一般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单相速发型和双相迟发型,而临床上常见的、典型的为后者。 研究MOF的发病因素、病理过程、发病机制关键在于建立标准化和符合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为此,本实验首先复制了双相迟发型的大鼠MOF模型。将体重为250—300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n=16)施失血性休克、内毒素复合因素;给内毒素无失血性休克组(n=10);施与失血性休克,不给内毒素组(n=10)。用自动分析仪检测SGPT、SGOT、Cr、BUN、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上各指标采用自身对照,以判断器官功能是否发生衰竭,主要器官病理形态学检查(大体、光镜)。结果显示实验组SGPT、SGOT、Cr、BUN均明显升高,动物死亡前显著高于正常值,PaO2明显下降。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衰竭器官呈以炎症为主的非特异性改变。实验组MOF发生率为100%,显著高于两对照组。实验组动物死亡率为50%,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本实验采用二次打击,与临床实际相符,且MOF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高,操作简单,容易复制,是一个较成功的动物模型。 已经证实在MOF的发生、发展过程中TNF是一个起非常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而TNF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其膜受体TNFR。TNF有两种膜受体,TNFR1和TNFR2,本文着重研究了TNFR1在MOF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我们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检测了TNFR1的表达,结果显示正常肝、肺、肾组织均有TNFR1 mRNA的表达,而以肝组织表达最丰富,且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肝组织TNFR1 mRNA的表达相差显著(P<0.05),而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肺、肾组织TNFR1 第二军医大学 硕士研究生论文 mRNA的表达虽有增加,但相差不显著(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各组 织TNFRI染色阳性率均为100%。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衰竭组肝组织TNFR 染色强阳性占62.5%(10/16),中等阳性5例,弱阳性1例;正常对照组肝组织 TNFR;染色强阳性占25.0%(4/16),6例为中等阳性,6例为弱阳性,两组比较相 差显著(P<0.05)。衰竭组肺组织TNFR;染色强阳性占37.5%(6/16),中等阳性8 例,弱阳性2例;正常对照组肺组织TNFRl染色强阳性占6.25%* X8例为中 等阳性,7 例为弱阳性,两组比较相差显著炉<005)。心、肾组织细胞膜表面 TNFR;的表达在衰竭后染色阳性率虽略有增加,但差别不显著。动物发生多脏器 衰竭之后,TNFRI的表达增加,提示TNF的作用可在受体水平进行调节,与FSS不同, TNFR;有两个截然相反的信号转导通路,既可产生对细胞保护作用,又可介导细胞凋 亡,TNFR增多在 MODS发展的早期可通过介导激活 NF-K B产生对细胞保护作用,但 由于在后期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障碍,TNF的作用则主要表现为介导细胞凋亡,促发 MOF的发生。 STNFR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和意义己受到兔疫界和临床的广泛重视,STNFR来源 于膜受体的膜外段,在肿瘤、炎症、冠心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均可发 现STNFR浓度增高。为研究STNFRI在MOF中的变化,本实验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 了衰竭组失血前及处死前血清中STNFRl的浓度。从本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MOF发 生后,血清中 STNFR;明显增高,衰竭前、后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of)。这主要是 因为膜上表达的TNFR;增多,TNFRI膜外段脱落或内吞酶解增加,STNFRI的来源增加。 膜受体的丢失,本身即为一种自我保护的调节机制。血中STNFRI对TNF有桔抗作用, 可部分缓解TNF诱发的SIRS。同时,通过检测血中STNFRI浓度的变化,可作为临床 的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