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用事业民营化是世界性的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组织机构的变化,一方面削弱了自然垄断的程度和范围,另一方面创造了新的竞争领域,为非公有制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为了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一些地方政府把一些基础设施和部分公共服务的融资与它们的实际运营跟提供、公用事业中的垄断性部门和竞争性部门区分开来,让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一般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在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萌芽首先源于公用事业自身的发展所产生的供需矛盾。改革开放后,社会的生产经济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原有由公共部门垄断经营的设施满足不了迅速膨胀的市场需求,民间资本在公用事业领域有了生存的空间条件。在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中,公用事业往往投资大,周期长,私人无力从事,也不愿经营,只能由政府去办,由公共企业经营。实际上,公用事业虽然利润率不高,一般为平均利润,但市场广阔,盈利稳定,经营风险相对小。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退出的实施,公用事业民营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本文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结合,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和维度对现行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改革进行分析和总结。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要探索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的主要方法。论文接着对公用事业民营化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关注该主题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进行阐述。作者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介绍常德市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有关情况,特别是改革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论文还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实践及其四种实践模式。在前述基础上,作者对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成功推进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涉及思想认识、法律政策、政府职能转变、监管体系、市场体系等方面。最后在结语中对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实践做了一个总结和进一步需要思考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