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性、跨门类的学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中西方传统译论中,都有一定的美学思想的体现,它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改写或信息转换,还是一种审美再现的过程。在美学中,审美主体是指进行审美活动的人;就翻译而言,审美主体一般指译者及译文读者。鉴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枢纽地位,本文研究的翻译审美主体是译者,其任务包括对原语(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原语中审美信息的再现或创造。翻译审美主体具有双重属性——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确切地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受到审美客体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制约,在翻译的方寸之地举步维艰。但另一方面,只要他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可能将客观制约性加以抑制,翻译仍可称为得心应手的创造性活动。而翻译主观能动性之发挥,取决于审美主体是否具有一定的审美前结构(包括生活阅历、智能水平、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等)。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先生一生致力于英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其译作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等,尤以哈代译作著称,被称为“哈代专家”。本文在翻译审美主体这一理论框架内,从张谷若先生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谈起,解读张先生的翻译审美理想(其对翻译所持的见解、主张等),并以他对哈代作品的翻译实践为主要内容,具体探讨译者如何达到与原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视野融合,实现对原文的审美把握和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再现。本文旨在通过名家翻译活动为个例研究,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前结构和翻译审美理想对译文最终的品质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期使读者对翻译审美主体这一术语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并期望文学翻译工作者能够以踏踏实实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使文学翻译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