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吸收与总结,进行研究区及周边野外露头的实测和观察,结合区内钻测井资料并参考地震相平面分布特征,对四川盆地东南部綦江地区茅口组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西部发育了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北东部发育了3个三级层序,9个四级层序。表明茅口组沉积之后,受东吴运动整体差异隆升的影响,丁山构造以西地区上部层序三高位体系域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往隆盛构造北东方向,残留地层厚度较大较完整保存了层序三地层。根据残留地层特征对茅口组遭受剥蚀期间的古地貌展开简单研究。研究区为开阔台地相沉积,开阔台地内发育3种亚相分别为浅滩亚相、滩间海亚相和台洼亚相,其中浅滩亚相又可以分为低能滩和高能滩微相。高能滩微相为綦江地区茅口组有利储集相带。建立了四级层序格架,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了沉积相对比,认为:有利的储集层主要发育在层序二和层序三的高位体系域,在层序一和层序二、层序三的海侵体系域发育规模小。在沉积相对比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的沉积模式,由工区南西往北东方向依次低能浅滩→高能浅滩→滩间海→低能浅滩→高能浅滩→滩间海→低能浅滩→台洼的沉积序列。茅口组地层地震相划分出五类反射:1)中高频、弱‐中强振幅较连续平行席状反射,2)高频中强振幅、平行、连续或较连续反射,3)反射与Ⅱ基本相似,但其上部的反射增多且不连续,4)短轴,局部为中长轴迭瓦状前积地震相,呈弱至中强振幅,局部有强振幅反射,5)丘状地震相,顶部呈丘形强振幅反射,被上覆层超覆披盖,内部反射空白。第四和第五类为有利储层反射特征。茅口组储层发育有三个主要控制因素: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其中沉积作用是形成储层的前提,先前沉积的地层在受到东吴运动的抬升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和溶解最后形成优质储层。参考古地貌特征,重点分析茅口组层序和沉积相,优选出三个勘探有利相带。